灵武耍女娃,灵武与女娃的游乐时光
提起灵武,不少人会想到戈壁滩上的长枣和羊羔肉,可我总觉得,这座小城最动人的,还是巷子里飘出来的那股子烟火气。尤其到了傍晚,街坊邻居搬着小板凳坐在门口,看着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,那一声声带着灵武口音的“女娃,慢些跑”,听着就让人心里暖烘烘的。
我家隔壁就住着这么一户。男人在矿区上班,女人在家带孩子,他们家那个五岁的小丫头,是我们整条巷子的开心果。这灵武耍女娃,可有意思了。她不像城里孩子那样抱着平板电脑不撒手,倒是对巷子里的黄土、石子、还有墙角那几株倔强的马兰花感兴趣得很。
黄土坡上的小天地
出了巷子往西走,有片不大的黄土坡,那是孩子们的乐园。我常看见那小丫头蹲在坡上,用树枝认真地画着圈圈,嘴里还念念有词。有次我好奇,凑过去问她画的是什么,她抬头冲我一笑,露出缺了颗的门牙:“这是俺家的院子呀,这是枣树,这是阿黄(她家的大黄狗),这是阿妈在做饭。”?
她阿妈有时会拎着篮子来找她,篮子里装着刚摘的长枣。看见闺女满手的泥,也不恼,只是笑着摇摇头,抓起她的小手拍打两下:“你看你,又成土猴儿了。”然后塞几颗枣到她手里,母女俩就坐在土坡上,一边吃枣一边看着太阳慢慢落山。那个画面,像极了老照片里的场景,温暖又踏实。
这大概就是灵武耍女娃独有的方式吧。没有昂贵的玩具,没有刻意的早教,就是在这片黄土地上,让她自由地摸爬滚打。大人们好像都明白一个理儿——让孩子沾点地气,比什么都强。
节庆里的热闹劲儿
正月十五闹社火,可是灵武的大日子。天还没黑透,锣鼓声就震天响地敲起来了。那小丫头早就按捺不住,扯着她阿妈的衣角往外跑。街上人挤人,她爹干脆把她架在脖子上,这样她就能清楚地看到舞龙队伍从眼前经过。
“阿大!龙的眼睛会动!”她在上面激动地小腿直蹬。她爹仰着脖子笑:“抱紧了啊,小心掉下来!”周围的乡亲们都笑着看这对父女,有人打趣道:“这灵武耍女娃,真是耍到天上去咯!”?
那一刻我突然想,所谓的传承,或许就是这样潜移默化的。这个小女娃在父亲的肩头,看到的不仅是热闹的社火,还有这座小城跳动的脉搏。她将来长大了,无论走到哪里,大概都会记得这个夜晚——锣鼓的声音,龙灯的光芒,还有父亲坚实的肩膀。
夜深了,人群渐渐散去。小丫头已经在父亲怀里睡着了,手里还紧紧攥着刚才买的糖人。她妈妈轻轻理顺她被汗水打湿的头发,小声说:“这娃,玩疯了。”语气里满是宠溺。
回到巷口,还能听到零星的鞭炮声。月光洒在青石板上,泛着淡淡的光。这小城的夜晚,因为有了这些灵武耍女娃的笑声,显得格外安宁,也格外有生机。也许,这就是生活最本真的样子吧——简单,温暖,值得细细品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