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中同城约初中生500元,附近学生约见500元
最近刷手机的时候,总能看到“汉中同城约初中生500元”这样的信息在本地社群里跳出来。说实话,第一次瞥见这行字时,我正喝着豆浆,差点把早点喷在屏幕上——这年头连约人都明码标价了?
巷子口的李婶前两天还拉着我抱怨,说她家初二的孩子最近总抱着手机嘀嘀咕咕。起初以为是早恋,后来偶然瞥见聊天记录里闪过“附近学生约见500元”的字眼,吓得她连夜给手机设了家长模式。
藏在数字背后的影子
我特意找了当民警的老同学打听。他皱着眉头说,这类信息像韭菜似的割不完,今天封个群明天又冒出新频道。有些账号专门盯着放学时段,在学校周边的社交平台上撒网,标题写得跟兼职招聘似的,点进去才知深浅。
菜市场卖水果的赵哥倒是见过真人。有次收摊晚,看见打扮成熟的女孩子在校门口拦初中生,说什么“轻松见面就能赚半个月零花钱”。他当时觉得不对劲,故意推着叁轮车在旁边转了转,那女孩就匆匆走开了。
其实孩子们未必不懂危险,只是五百块对他们来说太有诱惑力。新款球鞋、演唱会门票、甚至只是请同学吃几顿烧烤,这些都能成为动摇的理由。我侄子就坦白说过,班上有同学炫耀过这种“快钱”,虽然大部分人都知道要躲开,但总有人会觉得“就见个面能怎样”。
网吧老板老周在柜台后贴了警示语。他说有次两个初中生来开台机器,凑不够钱时真的掏出手机搜索“汉中同城约初中生500元”,被他厉声制止后还嘟囔“反正就是陪人喝奶茶”。老周当时扔给他们二十块钱:“这单我请,赶紧回家写作业去!”
要说这些套路到底怎么运作的?有时候是躲在网线后的中介,先让未成年人接些看似无害的陪聊单,慢慢就往危险地带引。还有更直接的,把见面地点定在碍罢痴或私影吧,美其名曰“社交体验”,实际上谁都明白怎么回事。
隔壁王老师尝试在班会上玩角色扮演,让学生模拟遇到“附近学生约见500元”该怎么办。最机灵的那个男生现场编了段顺口溜:“五百块,不好赚,陌生人,赶紧窜!”逗得全班大笑,但这笑声里总带着点后怕。
现在每次看到闪烁的手机屏幕,我都会想起老同学那句话:“有些钱看着是糖果,咬开了才发现藏着鱼钩。”或许该多教会孩子们辨识糖衣下的锋利,毕竟成长这条路,从来都不该用危险做捷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