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林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车站后方小巷风貌
刚走出玉林火车站出站口,热浪混着汽车鸣笛声扑面而来。我拖着行李箱绕过广场上等候的人群,径直往车站大楼侧面走去——那里藏着几条少有人留意的小巷。说实话,每次路过都忍不住朝里张望,今天终于决定走进去看看。
转过墙角,喧嚣突然退去大半。抬头只能看见电线在窄窄的天空中交错,像五线谱似的。几位老人坐在竹椅上摇着蒲扇,穿堂风从巷子这头溜达到那头,带走了午后的燥热。有个大姐正从二楼窗口收衣服,衣架碰撞声清脆得很。
巷子里的烟火日常
再往深处走,青石板路面变得坑洼不平,墙根的青苔却绿得发亮。卖米粉的小店门口,大锅里的骨头汤咕嘟咕嘟冒着泡,香气能飘出半条街。老板坐在矮凳上摘豆芽,看见我路过便抬头笑笑:“吃碗粉再走?”
洗衣店和修鞋铺紧挨着开,老板们互相帮着照看生意。谁家来了快递,隔壁粮油店的伙计都会帮忙签收。这种默契,怕是经过多年磨合才养成的。
巷子中段有棵大榕树,树荫下摆着几张旧桌椅。几个街坊正在下象棋,围观的人比下棋的还着急。我站在旁边看了会儿,穿背心的大爷突然把棋子一推:“这局算你赢!”周围顿时笑成一片。
在玉林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里,时间仿佛走得特别慢。站前广场上旅客匆匆,而这里的人们却按着自己的节奏生活。刚晾出的衬衫袖子在风里摆动,像在跟路过的人打招呼。
新旧交织的风景
越往里走,越能看见岁月的痕迹。老式木门上的春联褪了色,铁门环磨得发亮。偶尔能瞥见院里探出头的枇杷树,枝叶间缀着青涩的果子。这些细节让整条巷子都活了起来。
有意思的是,新旧的交替在这里显得特别自然。百年老宅对面开着网红奶茶店,传统竹编铺旁边是共享充电宝的柜台。外卖小哥的电动车灵巧地穿行其间,车尾箱里装着送往各家的餐食。
车站后方小巷风貌保留着某种平衡。晾衣绳上飘着年轻人的潮牌罢恤,也挂着老人的棉布衫。二楼阳台,有个女孩正给多肉植物浇水,盆器是手工涂鸦的陶瓷罐。这份闲适,与百米外火车站的繁忙形成奇妙对比。
我在修表店前停下脚步。老师傅戴着单目放大镜,正小心翼翼地调整游丝。他身后的墙上挂着各式钟表,秒针步调不一地走着。这画面让我想起祖父的老上海表,也是这样滴滴答答地走了几十年。
巷尾有家旧书店,书架间的过道仅容一人通过。随手翻开一本泛黄的《铁道旅行》,书页间夹着二十年前的车票。忽然很好奇,这本书的主人是否也曾从玉林火车站出发,奔赴远方?
走出巷口时,夕阳正把墙面染成橘色。回头望去,炊烟袅袅升起,饭菜香隐约可闻。这条玉林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像是城市的另一面——它不追赶时间,而是让时间在砖瓦之间沉淀下来。明天我还会从这里经过,或许该尝尝那家米粉店的手艺,老板的笑容看起来特别真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