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油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邻近的小巷景象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0:40:22 来源:原创内容

熟悉又陌生的老街口

每次从江油火车站出来,抬眼就能望见对面那条小巷子。说实在的,第一次路过时我压根没留意它——不就是条普通巷子嘛,夹在两排旧楼中间,窄得连车子都开不进去。可后来在这座城待久了,倒养成个习惯:每次出站都忍不住朝巷口望几眼,就像回家总要看看邻居院里那棵老槐树开没开花。

巷口总飘着股特别的味道。清晨是油炸糕的焦香混着豆浆的醇厚,晌午变成辣椒炝锅的炽烈,傍晚则化作卤菜摊子飘来的八角茴香。卖麻辣土豆的阿姨永远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,她那个小推车正好卡在巷口第二根电线杆旁边,油锅吱吱作响的声音能传出去老远。有回我问她为啥不往巷子里挪几步,她边翻动着竹篓里边笑:"这儿好,南来北往的人都瞧得见。"

往里走十来步,景象就完全不同了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油亮,墙根处探出几丛野草,二楼晾衣竿横着伸出来,挂着的衬衫还在滴答落水。最有趣的是那些窗台,有的摆着仙人掌,有的堆着空花盆,有户人家窗台上居然放着个旧鸟笼,虽然里头没鸟,但笼门敞着,像是随时等雀儿回来。

巷子中段有家修鞋铺,老师傅的膝盖上总摊着块厚帆布。我去补过两次鞋底,发现他从来不用电动工具,所有线脚都靠顶针和锥子完成。有次等着取鞋时,看见他给高跟鞋换完跟还要用手掌反复摩挲边缘,直到半点毛刺都没有才递出去。隔壁理发店的老板娘常来送茶水,两个老人就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里聊些家长里短。

再往深处走会遇见个意想不到的拐角,冷不丁冒出来个小书摊。说是书摊,其实就是个改装过的叁轮车,旧书用塑料布盖着,老板坐在马扎上打盹。我在这淘到过1983年的《人民文学》,泛黄的书页里夹着张粮票。老板说这些书都是附近老人搬家时处理的,"纸页的味道比电子屏舒服多了",他摩挲着书脊这么说时,眼神像在抚摸老朋友的脊背。

黄昏时分最是热闹。放学的小孩们追着皮球窜过巷子,带起一阵叮铃哐啷的响动;下班的人们拎着菜匆匆走过,塑料袋里探出芹菜叶子;叁楼传来炒菜声时,四楼的窗户就会探出个脑袋喊:"王奶奶,您家豆豉借我勺!"此刻站在巷尾回望,能看见夕照把晾晒的衣物染成暖金色,斑驳的墙面像幅泼彩画。

某天突然发现巷口围起了施工挡板,心里咯噔一下。绕过挡板缝隙瞧见麻辣土豆摊还在,修鞋铺的工具箱还摆在老位置,这才松了口气。卖土豆的阿姨认出我,隔着挡板递出来个纸袋:"下月就拆啦,吃完这顿得找新地方喽。"油纸包着的土豆块依然滚烫,辣椒面撒得恰到好处。

如今巷子确实变了样,青石板路铺成了水泥地,墙上的藤蔓被清理得干干净净。但修鞋铺迁到了隔壁街道,书摊老板在菜市场角落租了个小柜台,那些摇曳的衣衫、飘香的灶台,都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着。有时觉得,这条江油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像棵老树,虽然被修剪了枝桠,但根系还牢牢抓着这片土壤。

最近一次路过时,看见几个年轻人举着手机在巷口拍照。他们交替站在当年麻辣土豆摊的位置,比着各种手势。忽然想起老师傅说过,他补鞋时最在意的是针脚要藏在看不见的地方,"好东西都不显山露水"。或许这条巷子从来就不是什么景点,它只是在岁月里自然生长成的模样,就像墙角那些无人照管的植物,迎着风日悄然舒展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