额尔古纳约附近学生100一次,额尔古纳学生相约每次一百
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。前几天我在额尔古纳河边发呆,听见两个背着画板的学生聊天,一个说“明儿还来写生吗”,另一个边翻钱包边嘟囔:“来呗,反正额尔古纳约附近学生100一次,凑个颜料钱刚好。”
我当时就竖起了耳朵。不是好奇具体什么事,是突然发现这年头学生们挺会想办法。后来在巷子口奶茶店又听见有人提,才弄明白原来是指结伴去草原写生或者做民俗调研,平摊车费餐费下来,每回人均百来块。
草原上的百元约定
你发现没?在额尔古纳这种地方,钱反而变得特别实在。一百块钱,在城里可能就够买两杯网红奶茶,但在这儿能让你跟着本地同学钻进最地道的蒙族人家,喝到带着奶皮子的咸奶茶,听老人家用马头琴拉一首《万马奔腾》。
我跟着去过一次。那天的组织者其木格是蒙古族姑娘,她掏出手机在群里发:“额尔古纳学生相约每次一百,这周六去恩和俄罗斯民族乡”。瞬间十几条“加一”刷屏。大巴车上其木格挨个收钱,有个男生翻遍口袋差二十,她摆摆手:“下次补上,记得来就行。”
这种松散却守信的约定,成了草原年轻人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。不像城里什么都要签协议,在这里,一句“说好了”比白纸黑字还管用。
在恩和乡的木刻楞房子里,我们围着列巴炉取暖。其木格的姑奶奶往我们手里塞蓝莓酱,有个哈尔滨来的学生悄悄问:“每次这么折腾,收一百块不亏吗?”老人家耳朵灵,笑着指窗外:“你看那群马,它们吃草计较过哪片草原更肥美吗?”
白桦林里的经济学
慢慢我懂了,额尔古纳约附近学生100一次背后,是种特别朴素的生活智慧。这些年轻人不是在做什么生意,而是在搭建一种互助网络。有人家里开民宿,能提供便宜住宿;有人 uncle 养着马队,可以优惠骑乘;艺术系的同学负责拍照记录,师范生主动当起免费导游。
记得在白桦林里遇见的巴特尔,他边给我们演示怎么搭撮罗子边说:“钱嘛,就像河里的水,流动起来才有生命。”他去年靠这种方式认识的上海游客,现在还在帮他联系销售山野蜂蜜。
最打动我的是他们的分配方式——从来不算细账。多出来的零头就塞进公共钱包,买共享的防晒霜、创可贴,或者给临时加入的贫困同学垫付。有次活动剩了五十块,大家一致同意买了文具,送去苏沁小学的孩子们。
黄昏时我们坐在山坡上,看着额尔古纳河弯弯曲曲闪着金光。其木格突然说:“其实额尔古纳学生相约每次一百,重点从来不是钱。”她指指心口,“是让年轻人都愿意走出宿舍,看看这片草原到底有多辽阔。”
现在我偶尔还会在朋友圈看到他们的活动照片。虽然已经离开额尔古纳,但总记得那个下午,草原上的风如何把年轻的笑声传得很远很远。或许很多年后,这些年轻人会散落在天南海北,但一定都记得——曾经有段时光,他们用最简单的方式,共享过最珍贵的青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