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竹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绵竹火车站旁的小巷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14:03:13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条被遗忘的小巷

每次从绵竹火车站出来,我都会习惯性地朝右边瞥一眼。那儿有条不起眼的小巷子,夹在两排老房子中间,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。说真的,要是匆匆走过,你八成不会多看它一眼——墙面斑驳驳驳的,几根电线歪歪扭扭地挂在半空,墙角还长着深绿色的青苔。

可那天不知怎么的,我拖着行李箱就拐进去了。巷子比想象中要深,刚下过雨的路面泛着湿漉漉的光。没走几步就闻见一股熟悉的香味,转头一看,是个卖烤红薯的大爷。“刚烤好的,甜得很。”他坐在小马扎上,手里的蒲扇慢悠悠晃着。接过红薯的瞬间,热气顺着指尖往上爬,突然就觉得这条巷子亲切起来了。

再往里走,景象更丰富了。修自行车的师傅正给车胎打气,听见“呲”的一声;理发店的红白转筒还在转,玻璃门上贴着“剪发十元”;二楼的阳台晾着衬衫,风一吹就轻轻摆动。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,在这儿却显得特别真实。有个大妈端着搪瓷盆出来倒水,看见我就笑了:“找地方吃饭?前面王婆婆家的豆花,好几十年了。”

我忽然想起朋友说过,绵竹火车站旁的小巷里有家特别地道的豆花店。看来就是这儿了。这巷子就像个活地图,每走几步都能遇见惊喜。

王婆婆的店面很小,门口支着两张矮桌。豆花端上来,嫩得跟豆腐脑似的,浇上红油和碎花生,香味直往鼻子里钻。她边擦桌子边和我聊天,说在这巷子里住了四十年,看着火车站翻新了叁次。“以前这儿可热闹了,现在人都爱往大商场跑。”她说话时眼睛眯成一条缝,皱纹里都是故事。

正吃着,两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跑过,书包上的挂件叮当响。他们熟练地拐进一扇铁门,看来是刚放学回家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,也住在这样的巷子里,放学后总要在外面玩到天黑。现在的高楼小区,反倒少了这种烟火气。

绵竹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确实旧了,墙皮脱落的地方露出红砖,有些木门上的春联也褪了色。可正是这种旧,让它有了温度。不像车站前广场那样光鲜亮丽,这里的一切都保持着原本的样子——缓慢、随意,甚至有点杂乱,但特别有人情味。

走到巷子尽头时,我看见几个老人坐在树下下象棋,旁边收音机里放着川剧。他们时不时为一步棋争起来,争完了又哈哈笑。那种自在的状态,像是完全没被外面的快节奏影响。

转身往回走,夕阳正好斜照进巷口,把一切都镀成金色。烤红薯的大爷开始收摊了,修车师傅在收拾工具,王婆婆在门口摘菜准备晚饭。我突然明白,这条绵竹火车站旁的小巷不只是条通道,更像是这座城市的心跳,稳稳地,一下一下,记录着最真实的生活。

走出巷子时,火车站广场上灯火通明,列车呼啸着进站。我回头看了眼那条渐渐暗下来的巷子,觉得手里还留着烤红薯的温度。或许下次再来,我还会拐进去看看——看看那棵老树发芽了没有,王婆婆的豆花是不是还那个味道,巷子里的日子,是不是还这样不紧不慢地过着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