穆林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,校门口暗号是否仍在
穆林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,校门口暗号是否仍在
那天路过穆林学校,看着那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大门,心里忽然就冒出一个念头:哎,当年我们用的那一套套暗号,现在还有吗?这念头一出来,就像在心里生了根,忍不住想找个人问问。
说起这个,心里还挺怀念的。那会儿,我们哪有现在这么方便的智能手机,一个微信群里啥都说了。那时候的沟通,带点神秘,还有点幼稚的仪式感。我记得最清楚的,是放学的钟声一响,几个玩得好的伙伴挤挤眼睛,其中一个就会用手在铁门上“叩、叩叩、叩”有节奏地敲几下。这声音混在喧闹的人声里,一点都不起眼,但我们几个都懂——意思是,老地方见,小卖部门口集合!
这“老地方”可以是小卖部,可以是操场边的双杠,也可以是那个总藏着最好看卡片的文具店。这小小的暗号,是我们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,是专属我们几个的“接头方式”。现在想想,那套系统还挺复杂的,不同的节奏代表不同的人,不同的地点。要是敲错了,保准会换来一阵哄笑。
那么,现在穆林学校的孩子们,还用这一套吗?我特意在放学的时间段,在校门口多站了一会儿。孩子们蜂拥而出,大部分都穿着和当年不太一样的校服,脸上是同样灿烂的笑容。可我仔细听了半天,看了半天,除了喧嚣,似乎没再捕捉到那种有特殊节奏的敲门声,或是某种约定的、奇怪的手势。
我看到的是,好些孩子一出校门,就熟练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,手指飞快地在屏幕上滑动。他们的“老地方”,大概已经在某个聊天软件的群里定好了吧。联络变得太简单,太直接,好像也就不再需要那种带着点“密码”性质的暗号了。
这让我有点感慨。时代变了,联系方式也变了。我们那会儿的暗号,有点像某种被迫的“发明创造”,因为通讯不便嘛。现在孩子们的世界,一切都触手可及。那种靠默契和记忆来传递信息的方式,是不是就像过去的旧物件,慢慢被收进了记忆的箱底?
但我转念一想,也许它并没有完全消失,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呢?或许,它变成了他们游戏里的某种秘密手势,变成了某个只有他们小圈子才懂的网络用语,或者是一起哼唱的某段流行歌的旋律。秘密和归属感,是每个年纪的孩子都渴望的东西。表达的方式会变,但那份想要拥有一个小小天地的心理,应该一直都在吧。
所以,穆林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?我猜,我们那个年代意义上的、敲击铁门的物理暗号,恐怕是真的很难找到了。它们留在了那个没有微信的年代,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。但属于现在这群孩子的、新的“暗号”,一定正在某个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里,悄悄诞生和流传着,构建着他们这一代人的独特回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