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山上课喝茶辩辩群,黄山课堂品茶辩辩群
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群名——黄山上课喝茶辩辩群。当时我就乐了,这名字取得真有意思,上课还能喝茶?该不会是把会议室搬上山了吧?出于好奇,我点了申请加入。
群主通过得特别快,我刚进群就被满屏的茶具照片刷了屏。紫砂壶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,青花瓷杯沿还沾着水珠,有人发了段视频:云雾还没散尽的黄山毛峰茶园里,几个年轻人正跟着当地茶农学采茶。这时群公告弹出来写着:“每周叁晚八点线上茶课,每月组织一次黄山茶山实践。”
原来上课不一定要在教室
周叁晚上我准时进入群课堂,耳机里传来老师温和的声音:“今天我们来聊聊黄山毛峰的冲泡手法。”背景音里能听见隐约的鸟鸣,老师笑着说自己在黄山脚下的民宿里直播。他边讲解边演示,时不时停下来回答群里的问题:“水温85度最合适”“第一泡只要30秒”。
最让我惊喜的是,群友里除了茶叶爱好者,居然还有两位黄山当地的茶农。每次有人问“为什么我泡的茶总带苦味”,他们总能给出特别实在的答案:“你家水可能太硬了”“试试用山泉水”。这种随时能得到专业解答的感觉,就像身边站着位随时可以请教的老师。
慢慢地,我养成了习惯——每天睡前泡杯茶,在群里分享今日的茶汤颜色。群友们会互相点评:“今天这杯澄黄透亮,火候掌握得真好。”偶尔失手泡坏了,大家也都笑呵呵地说:“没事,明天再来嘛。”
把课堂搬上茶山的奇妙体验
上个月终于参加了线下活动,那才叫大开眼界。我们清晨五点半就跟着茶农上山,露水打湿了裤脚,但没人在意。老师就在梯田边现场教学:“看这片叶子,带露采的才鲜嫩。”我们每人发了个小竹筐,边采边学辨认一芽一叶。
下午在茶坊里,老师手把手教我们炒青。铁锅温度很高,手法却很轻柔。“就像这样轻轻抖散,”他示范着,“感受到茶叶在掌心蜷缩的温度了吗?”当我终于亲手制出第一锅茶,虽然外形不太美观,冲泡时却格外香甜——也许是因为融进了自己的汗水吧。
回来的高铁上,群消息一直没停。有人在分享这次拍的云海照片,有人在讨论下次想学的茶种。我忽然明白,这个黄山课堂品茶辩辩群最特别的地方,就是让学茶这件事变得像喝茶一样自在。没有考试,不设门槛,只有一群真心爱茶的人,在线上线下相互陪伴着慢慢成长。
现在我的茶柜里还珍藏着那包自制茶叶,每次打开都能想起黄山清晨的雾气。群里最近在筹备桂花乌龙课,我已经开始期待了——毕竟在这个特别的课堂里,每次举杯都能尝到不一样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