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江新茶论坛,新茶品鉴与文化交流活动
周末清晨走进吴江新茶论坛的会场,空气中飘着若有似无的茶香。玻璃壶里沉浮的碧螺春正慢慢舒展,像刚从冬眠中苏醒的柳芽。坐在对面的茶农老陈搓着手说:“今年春茶来得晚,但味道特别醇。”他端起品茗杯抿了一口,眼角笑出深深的纹路。
这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实在难得。在场不少人和我一样,既是茶客也是茶文化的追随者。我们传看着不同茶山的龙井样本,有人发现西山岛的茶叶带着海风般的清冽,而太湖畔的茶汤则更显甘润。这种差异让在场的设计师小林突发奇想,能不能把地域风味画成茶韵地图?她当场掏出素描本画起了草图,线条流动间竟真能看到不同茶汤的灵气。
茶杯里的千年故事
茶艺表演环节,穿着青布衫的姑娘手法行云流水。当她往盖碗里注水时,坐在前排的法国游客轻声惊叹。蒸腾的热气里,我忽然想起陆羽在《茶经》里说的“茶之为用,味至寒,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”。千年前的智慧,此刻正在这只白瓷杯中轻轻荡漾。
老茶客王伯伯分享了他的藏茶经历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他把当年买的碧螺春藏在陶罐里,前阵子打开竟还留着七分香气。“不过新茶还是要喝鲜”,他边说边给我们分发现采的洞庭山群体种,“这滋味就像咬了一口春天的露水”。在场几个年轻人忙着用手机记录冲泡手法,说要把这抹春色分享给没能来的茶友。
茶歇时分成了最热闹的时候。台湾来的制茶师和本地茶农聊起炭焙火候,苏州评弹演员在讲如何用吴侬软语唱诵茶谣,甚至有位生物老师正在解释茶树光合作用的特别之处。我捧着那杯温热的明前茶,突然理解了茶为何能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——它用最温和的方式,让不同背景的人找到共同语言。
临近散场时,组织者搬出今年首批炒制的桂花乌龙。揭开茶荷的刹那,花香裹着茶香扑面而来,有人脱口而出“这味道让人想起外婆家的秋天”。窗外暮色渐浓,而茶香还久久萦绕在指尖。或许这就是吴江新茶论坛最动人的地方——它让每个爱茶之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盏茶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