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州大学门口暗号变了,校门前的密语换了新词
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的。昨天我路过彭州大学正门,正好听见两个学生在门口嘀咕。一个问:“今晚去哪儿?”另一个神秘兮兮地回了句:“老地方见。”我正纳闷呢,旁边卖煎饼的大妈噗嗤笑了:“你们这帮孩子,暗号又换啦?”
记得去年这个时候,校门口的暗号还是“今晚图书馆有位置吗”。你要是回答“叁楼靠窗”,那就是要去网吧开黑;要是说“五楼安静”,那就是真要学习了。可现在,这句话已经过时了。
暗号的变迁
我特意在校门口溜达了几天,发现现在的学生都用“老地方”这叁个字。可这“老地方”到底是哪儿?问了好几个同学才弄明白,原来指的是学校后门新开的那家奶茶店。这暗号变得可真快,上学期还是“去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”呢。
有个大四的学长告诉我,他们刚入学那会儿,暗号更简单,就是“走不走”叁个字。现在倒好,暗号越来越含蓄,搞得跟地下工作者接头似的。他说这话时,脸上带着点儿怀念,又有点儿好笑。
最逗的是,连送外卖的小哥都摸清规律了。昨天就看见一个外卖员对着手机喊:“同学,你说的'老地方'是不是后门第二家奶茶店?我在这儿等你啊!”可见这暗号虽然变了,但变的范围就这么大,明眼人一看就懂。
暗号背后的故事
其实想想,暗号这东西挺有意思的。它不单单是几句话,更是学生们心照不宣的小默契。用学生的话说,这是他们的“通关密语”。比如想约着出去玩,又不想让辅导员知道,就用暗号交流。要是对方听不懂,那说明不是“自己人”。
我在奶茶店坐着的时候,听见两个女生在聊天。一个说:“用暗号多好啊,既方便又不会太直白。”另一个接话:“而且每次换暗号都挺好玩的,像是我们之间的小游戏。”
不过也有麻烦的时候。上周就有个新生,听学长说“老地方见”,结果跑错了地方,一个人在操场等了半个多小时。后来才知道,不同院系的“老地方”还不一样呢。文学院的“老地方”是图书馆,体育学院的“老地方”倒是真在操场。
这些暗号来来去去的,倒成了校园里一道特别的风景。有时候走在路上,听见有人在说暗号,虽然不明白具体指什么,但那种心照不宣的感觉,还是挺温暖的。
卖水果的大叔跟我说,他在这校门口摆了十年摊,看着暗号换了一茬又一茬。从最早的“去自习”到“搞学习”,再到现在的“老地方”,每个暗号都带着那个年代学生的特点。他说,现在的学生更讲究含蓄,也更爱玩了。
暗号虽然总在变,但学生们用暗号交流的这份心思从来没变过。就像有个同学说的:“暗号就是我们的接头方式,让平凡的日子多了点儿趣味。”这话说得在理,青春嘛,总要有点自己的小秘密、小乐趣。
天色渐晚,我又听见几个学生在商量晚上去哪儿。一个说:“老地方?”另一个笑着点头。看着他们说说笑笑地往后门走,我突然觉得,这些看似简单的暗号,其实承载着大学生活里最真实的点点滴滴。
煎饼摊的大妈一边收拾着摊位,一边自言自语:“明天这群孩子,说不定又要换新词喽。”可不是嘛,校园里的故事,就像这些来来去去的暗号,永远都在更新,永远都有新的故事在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