仙桃服务小巷子,仙桃老街服务寻访
巷口飘来的香味
那天拐进仙桃服务小巷子纯属偶然。本是去找朋友喝茶的,走着走着却被一股焦香混着甜糯的味道牵住了鼻子。这味道啊,像根看不见的丝线,轻轻拽着你往巷子深处去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头探出几枝不知名的花,午后阳光透过瓦檐,在墙上画出明明暗暗的影子。
顺着香味往前走,看见个阿婆坐在竹椅上,手里慢悠悠转着铁锅。锅里炒的正是仙桃——不是那种水灵灵的鲜果,是晒干后的蜜饯。阿婆说他们这儿的人管这个叫“老仙桃”,得用麦芽糖慢慢炒,火急了会苦,糖多了腻人。“你看这颜色,”她舀起一勺让我看,“要炒到这样琥珀色才正好。”
老街里的老手艺
再往里走,仙桃老街服务寻访的意味就更浓了。这巷子不宽,两边却挤满了各种小店。有弹棉花的老匠人,一弓一弦抖出满屋云朵;有修钟表的老师傅,鼻梁上架着放大镜,摆弄那些细小的齿轮。我在一家剃头铺前停了脚步,老师傅正在给客人修面,剃刀在牛皮上来回蹭几下,动作轻巧得像在弹琴。
“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学这些喽,”老师傅一边磨剪刀一边说,“我在这巷子里待了四十年,看着好多铺子关了门。”但他手上的活儿没停,剪刀翻飞间,客人的发型已经理得整整齐齐。这条仙桃服务小巷子啊,像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,还保留着那种面对面、手接手的服务方式。
往巷子深处去,碰见个做竹编的老爷子。他手指翻飞,竹篾在指间跳跃,渐渐编成个精巧的篮子。他说这手艺是祖传的,现在会的人不多了。“但总有人喜欢这些东西,”他笑着说,“前两天还有个年轻人专程来找我订做茶具。”老爷子说这话时,眼睛里有光。
巷子里的新变化
不知不觉走到巷尾,却发现这儿和巷口又不一样了。几家新开的小店悄悄融入了这条仙桃服务小巷子,给老街注入了新鲜血液。有个姑娘开了家文创店,把老仙桃的图案做到帆布包上;隔壁的小伙子在做手工皮具,皮料的味道混着巷口的炒仙桃香,竟意外地和谐。
最让我惊喜的是,巷子中间那段墙上画了幅壁画,把整条街的老行当都画了上去。弹棉花的、修钟表的、炒仙桃的,个个栩栩如生。旁边还配了段文字,说是社区正在帮这些老手艺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看来啊,这条仙桃老街服务寻访的价值,正在被更多人看见。
天色渐晚,我买了两包阿婆炒的仙桃准备离开。回头望去,巷子里陆续亮起温暖的灯光,那些忙碌的身影在灯光下拉得很长。这条巷子就像个活着的博物馆,不仅保留着老手艺,更保留着那种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连接。也许正是这份真切的生活气息,让每一次的仙桃服务小巷子之行,都变成一次温暖的相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