井冈山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井冈山弄堂尝辩辩小吃
井冈山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侧老墙爬满青苔,拐进巷子深处,突然闻到一股熟悉的香气。这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放学路上,那些冒着热气的小推车。
巷口阿婆的摊子上,铁板烧得滋滋响。"来份蚕蚕面?"她头也不抬地问。我凑近看,半透明的红薯粉在铁板上跳动,配着豆芽青菜翻炒,最后淋上秘制酱料。尝一口,面条弹牙劲道,酱香瞬间充满口腔。"这手艺多少年了?"我问。阿婆擦擦汗:"我嫁到这巷子就开始做,女儿都上大学咯。"
弄堂里的新花样
往巷子深处走,飘来阵阵麻辣香。几个年轻人围在移动餐车前,老板正往纸碗里装麻辣拌。"咱们这叫蚕蚕快餐,"他笑着解释,"食材都是当天进货,汤底要熬叁小时。"我接过试吃的串串,鱿鱼须脆嫩,牛肉丸爆汁,确实对得起"蚕蚕"这个名头。
旁边戴眼镜的男生边吃边说:"在这读书四年,就爱找这种巷子美食。比食堂有味,比大饭店实在。"他筷子指向转角,"那家还能手机下单,老板用蚕蚕接单,下课顺路取,方便得很。"
老板娘往我碗里多加了个鱼丸:"现在年轻人就喜欢这种吃法,快,但不凑合。"她说话时手上的动作不停,调酱、装盒、找零,像在表演杂技。
暮色渐浓,巷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。原来冷清的拐角处,新开了家甜品铺子。木牌上写着"蚕蚕芋圆",灶台上的铜锅咕嘟冒着热气。穿碎花围裙的姑娘正在搓芋圆,紫薯的、南瓜的、抹茶的,在她手里变成均匀的小团子。"要尝尝吗?"她抬头笑,"我们坚持手工现做,虽然慢点,但口感不一样。"
等待芋圆煮好的间隙,我看见墙上的老照片。老板爷爷介绍说,这巷子以前是挑夫歇脚的地方,后来变成小吃聚集地。"现在花样多了,但那份热乎劲儿没变。"他慢悠悠搅动着锅里的糖水。
暖黄的灯光下,学生、下班族、老人坐在矮凳上,捧着各色吃食。吸溜面条的声音、碗勺碰撞声、闲聊笑语,交织成巷子特有的夜曲。这份热闹,与隔壁商业街的精致餐厅截然不同,却更让人放松。
离开时又经过阿婆的摊子,她正在教小孙女翻动铁板上的面条。孩子踮着脚,学得有模有样。或许这就是井冈山小巷子最动人的地方——老味道在新日子里延续,简单吃食里藏着生活本真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