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湖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平湖附近200米学生相约点
这两天路过平湖公园东侧的小广场,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年轻人聚在那里。他们大多背着双肩包,手里要么捧着书本,要么握着杯奶茶,说说笑笑的特别热闹。我好奇凑近瞧了瞧,发现树荫下还摆着几张折迭桌,几个学生模样的孩子正围坐着讨论题目。
住在隔壁楼的王阿姨挎着菜篮子停下脚步,伸着头往人群里张望:“这些孩子倒是会挑地方,这儿又通风又凉快,比闷在屋里强多啦。”她转头看见我,压低声音说:“听说是哪个学校的学生自发组织的,现在都管这儿叫平湖约附近200米学生点呢。”
这块地方怎么就成了香饽饽
要说这个小广场,其实挺普通的。沿着平湖路往东走两百米不到,拐角处有片空场地,原本就是给附近居民跳广场舞用的。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每天下午四五点过后,穿着校服的身影就渐渐多起来了。
我特意找了个傍晚去转悠,正好碰见两个女生坐在石凳上对答案。扎马尾的那个女孩说:“咱们这个平湖附近200米学生相约点可比图书馆舒服,不会有人管我们小声讨论。”她的同伴连连点头:“而且回家特别近,我妈都放心。”
这时旁边经过的保安大叔插了句话:“刚开始就叁五个学生,后来越传越广,现在每天都能来二叁十人。”他挠挠头,“不过这些孩子挺守规矩的,从不乱扔垃圾,到点就自觉散了。”
小小聚集地的大能量
让我意外的是,这个自发形成的平湖约附近200米学生点居然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规矩。他们把靠里的安静区域划作学习区,靠外的地方才允许小声交流。有人还带来野餐垫,铺在草地上当座位。
最有趣的是,不同年级的学生居然自发组织了“互助小组”。高二的学长会给初叁的学弟讲物理题,英语好的同学会帮忙修改作文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告诉我:“在这比在家学习效率高多了,有问题随时能找人问,累了还能聊会儿天放松。”
卖糖水的大婶也看准了这个商机,每天推着小车准时出现。她乐呵呵地说:“这些学生娃娃可懂事啦,买完东西都会说谢谢。有时候看他们学习辛苦,我还会多给勺芋圆呢。”
不仅仅是学习那么简单
其实仔细想想,这个平湖附近200米学生相约点承载的功能,早已超出了学习本身。对很多独生子女来说,这里成了难得的社交空间。做完功课后的闲暇时光,他们会分享各自学校的趣事,聊聊喜欢的偶像,或者单纯一起看日落。
有个女生悄悄告诉我,她父母工作忙,以前放学回家总是自己一个人。“现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来这里,虽然还是要学习,但感觉像有了很多兄弟姐妹。”
不过这种自发聚集也引起了一些担忧。社区工作人员曾经来考察过,担心会影响周边居民。但走访了几户人家后,发现大家对此都很包容。住在叁楼的李爷爷说:“看着这些孩子用功的样子,倒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候。只要不太吵,我觉得是好事。”
夜幕渐渐降临,学生们开始收拾书包准备回家。折迭桌被熟练地收起,野餐垫抖干净迭好,连地上的落叶都被顺手捡走了。他们互相道别,约定明天再见,然后叁叁两两地消失在巷口。
路灯亮起来的时候,小广场又恢复了宁静,只剩下晚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。但你知道,明天下午四点过后,这里又会充满年轻的欢声笑语。这个意外形成的平湖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已经悄悄成了很多年轻人学生时代里,一段特别的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