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兵山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调兵山约200米内学生点
那天下午路过调兵山,正好碰见老同学在街角买煎饼果子。他边刷酱边指着对面巷子说:“知道吗?就那个老旧的办公楼,现在成了个挺特别的地方——调兵山约附近200米学生点。”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,灰扑扑的六层小楼,外墙爬了些爬山虎,要是不说还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。
后来专门去打听了下,原来这地方最开始是几个大学生搞起来的。他们发现很多同学想找自习室得跑大老远,正好这儿离学校不到叁百米,空着也是空着,就商量着租下来改成了学习空间。没想到这么一弄,还挺受欢迎。
藏在老楼里的热闹
怀着好奇,我找了个周末特意进去转了转。推开玻璃门,里头和外面完全是两个世界。一楼摆着几张长桌,坐满了安安静静看书的学生,只能听见翻书声和键盘敲击声。楼梯拐角处有个女生在轻声背单词,看见有人经过,不好意思地笑了笑。
管理这个地方的王老师刚好在值班,他给我倒了杯水:“刚开始就七八个常来的,现在每天能来百十号人。你说奇怪不,现在家里条件都不差,可孩子们就愿意挤在这老楼里学习。”他指着墙上的地图,“我们这调兵山约200米内学生点,现在已经成了这一片学生都知道的地方了。”
二楼是讨论区,几个学生围成一圈在讨论课题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正激动地比划着什么,旁边穿卫衣的女生时不时补充两句。虽然听不清具体内容,但那种专注投入的劲儿,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。
最让我惊讶的是叁楼。几个艺术生在那里摆开了画架,水彩、素描纸散落一地。阳光从朝南的窗户洒进来,把整个空间照得亮堂堂的。一个扎马尾的女生正在画风景,颜料沾到脸上都没察觉。
说来也巧,就在我准备离开的时候,碰见了之前那个买煎饼果子的老同学。他正好来还书:“怎么样,没骗你吧?这地方虽然简陋,但待着特别踏实。”他顿了顿,“可能是因为大家都在认真做事,那种气氛是会传染的。”
下楼时遇到几个刚来的学生,手里拎着零食和饮料,说说笑笑的,但一进门就自觉地放低了声音。这种默契,好像成了这里不成文的规矩。
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,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地方能吸引这么多年轻人。也许不只是因为近便,更是因为在共同学习的氛围里,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份专注和陪伴。老同学发来消息,说下周那里要办个小型的读书分享会,问我要不要也来听听。我回了个“好”,心里已经开始期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