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州学生品茶工作室,霍州学子茶艺交流坊
穿过霍州二中后门那条熟悉的巷子,拐角处新挂的木招牌在梧桐树影里若隐若现。推开门,茶香混着少年们的说笑扑面而来,这就是我们学生自己捣鼓起来的品茶工作室。说是工作室,其实更像家里的客厅,旧课桌拼成的茶台上,青花瓷盖碗旁边还摊着几本物理习题册。
创办人李伟挠着头说:“当初就是觉得课余时间老刷手机没意思。”他去年跟着爷爷学了些茶道,周末便约同学来家里品茶聊天。谁知人越聚越多,语文课代表带来了《茶经》,美术生画起了茶具素描,连总沉默的转校生也讲起家乡的采茶山歌。教导主任偶然来坐了片刻,竟特批了这间闲置教室,“比在操场追跑打闹强多了”。
茶香里的另一种成长
你说这群半大孩子能品出什么门道呢?起初确实闹过把铁观音泡成中药的笑话。但慢慢地,大家学会了等待——等水烧到蟹眼般的气泡,等茶叶在壶中舒展,等第一口回甘从舌尖蔓延。班长小晴发现,当她专注地完成烫壶、置茶、冲泡这套动作时,月考的焦虑竟随着蒸汽飘散了。那个总坐不住的体育委员,如今能安静地给大家分茶,他说这比罚站练定力管用。
最让人惊喜的是霍州学子茶艺交流坊慢慢成了跨年级的纽带。高叁学长会带着提神的普洱来给学弟妹讲受力分析,高二的茶艺小能手教初一新生辨识霍州本地茶。茶汤氤氲间,那些在教室里说不出口的烦恼,都化作了轻轻的叹息和会心的微笑。
记得去年飘初雪那天,大家围炉煮老白茶。历史老师的到场让大家颇感意外,他却不紧不慢地取出宋代茶具复刻品,在满室茶香里讲起《清明上河图》中的茶肆。那堂课没有人摸鱼玩手机,窗外雪花无声飘落,屋内我们仿佛触摸到了千年茶香。自那以后,每月一次的“茶会”成了保留节目,有时聊诗词,有时甚至辩论国际新闻,茶成了打开话匣子的引子。
教导主任有次在走廊遇见我,笑着指了指工作室方向:“你们这霍州学生品茶工作室啊,现在可是咱们学校的第二图书馆。”这话不假,虽然这里没有严肃的借阅制度,但《茶经》和《全球通史》总是在同学们手中传递,沾染着淡淡的茶香。
暮春时节,工作室窗外的栀子花开得正盛。新来的初一学妹小心翼翼地问:“学长,我能尝尝你泡的凤凰单丛吗?”她说话时脸颊红扑扑的,像极了去年此时的我们。青瓷茶海里,橙黄明亮的茶汤轻轻荡漾,映着少年们清澈的眼睛。或许很多年后,我们会忘记某次考试的分数,但一定会记得这个午后——记得茶香怎样消解了成长的苦涩,记得我们如何在古老的仪式里,找到了属于这个年纪的从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