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定品茶海选工作室,康定茶艺海选工作坊
康定这座城,总是带着酥油茶和藏歌的味道。不过今天咱们聊点别的——说说城里新开的品茶地儿。走在老街青石板上,偶然瞥见“康定品茶海选工作室”的木招牌,好奇心一下就冒出来了。
推门进去,茶香扑鼻而来。穿着藏装的姑娘笑着迎上来:“咱们这儿茶叶都是从附近山头老茶农手里收的,每片叶子都带着高原的太阳味。”她边说边引我到茶台前,红泥小炉上坐着铜壶,水正咕嘟咕嘟响。
茶香里的别样天地
工作室主人是个四十来岁的康巴汉子,黑黝黝的脸上总挂着笑。他给我泡了杯本地毛峰:“别处品茶讲究安静,我们这儿可以大声说笑。茶嘛,本来就是让人开心的。”他指了指墙上挂的照片——都是来这品过茶的客人,有游客,有本地人,还有专门从成都赶来的老茶客。
隔壁就是“康定茶艺海选工作坊”,每周未这里格外热闹。上回来,碰见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在学长嘴壶茶艺,水线在空中划出弧线,一滴都没洒出来。她说是在成都读大学,放假回来特意来学:“总觉得家里的茶更香,就想把这份手艺带出去。”
工作坊的藏族老师告诉我,他们不光学泡茶技巧,更注重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茶。“有人喜欢绿茶的清新,有人偏爱红茶的醇厚——就像人各有志,茶也各有性。”这话让我琢磨了好久。
在这两家茶空间里,我遇见了不少有趣的人。有个退休教师每周都来,就为了那口茉莉花茶:“这味儿啊,让我想起年轻时在教书的日子。”还有几个年轻人围坐一桌,边喝茶边讨论要把家乡茶叶做成新品果茶。茶壶里飘出的热气,好像把大家的故事都揉在了一起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冬天那场茶会。那天下着雪,工作室里却暖融融的。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围炉夜话,有位山东客人说,在康定喝的这杯茶,让他想起了老家的煎茶——虽说做法不同,但那份暖意是相通的。那天我们聊到很晚,从茶叶聊到生活,从高原聊到大海。
如今每次路过那条街,我都会朝工作室里望一眼。里面总有叁五茶客,或静静品茗,或轻声交谈。茶香从门缝里飘出来,和老街的烟火气混在一起,成了康定城里最平常又最特别的风景。这或许就是茶最本真的样子——不刻意,不张扬,只是静静地在生活中等着懂它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