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城海选场子,白城精选场地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22:48:55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几天路过老城区,发现以前那个闲置的广场突然热闹起来。红灯笼挂得老高,音响里飘出断断续续的排练声,走近一看才知道是在筹备白城海选场子。这倒让我想起去年在开发区见过的类似场景,不过那时候他们管自己叫“白城精选场地”。

两个名字,一套人马

打听才知道,原来这两处活动是同一批策划团队搞的。负责灯光的小王边调设备边和我唠:“去年在开发区搞完‘精选场地’后,发现参赛选手太集中,好多有才艺的上班族赶不过来。今年就想着在老城区再开个点,改叫‘海选场子’,结果报名人数翻了倍。”他指了指正在调试的舞台,“您看这灯光配置,其实两边用的都是同一套设备。”

穿着练功服的李大姐刚跳完一段秧歌,擦着汗插话:“我们老年舞蹈队去年在精选场地落选了,今年听说这儿新开了白城海选场子,马上又来试试。要我说啊,老城区场地虽然旧点儿,但街坊邻居当评委,反而没那么紧张。”她说着指了指观众席上嗑瓜子的老邻居,几个大爷正冲着台上竖大拇指。

新老城区的不同光景

开发区的白城精选场地确实气派,玻璃幕墙闪着光,设备都是崭新崭新的。但选手们坐在候场区的时候,总不自觉地整理衣角,反复默记动作。而老城区的白城海选场子就随意多了,舞台搭在百年槐树下,选手等着上场时还能和台下熟人聊两句家常。

开便利店的老赵报名了脱口秀,他握着话筒的手有点抖:“我在开发区那场紧张得忘词,今天在自家店门口表演,看见常来买烟的老主顾,突然就放松了。”他说到一半突然卡壳,台下立刻有人接茬调侃,现场笑成一片。这种互动,在规整的开发区场地确实少见。

评委会的周老师翻着两边的评分表感慨:“开发区选手专业度更高,但老城区经常冒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民间高手。上周有个修鞋师傅用边角料做时装,还有个送外卖的小伙用保温箱当打击乐——这些创意在标准化评选中反而容易被埋没。”

现在两个场地之间开通了接驳车,选手可以跨区参赛。经常看到穿着练功服的广场舞阿姨,和戴着耳机的街舞少年同车交流。这种混搭,意外促成了不少新节目编排。

夜幕降临时的白城海选场子最是热闹。褪色的戏台被灯光重新点亮,台下摆着各家搬来的马扎板凳。卖糖人的摊主边看表演边捏面人,把台上选手的造型捏得活灵活现。这场景让人恍惚觉得,所谓民间艺术,本就该生长在烟火气里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