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匀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,都匀足浴为何光说不练
路过都匀几条主干道,总能看到各式足浴店的招牌霓虹闪烁。不少店门口立着“开业酬宾八折优惠”的易拉宝,电子屏滚动播放“专业技师团队入驻”的字样,可推门进去,前台支支吾吾说不出特色项目,沙发上玩手机的技师比顾客还多。这情形让人忍不住嘀咕:都匀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?都匀足浴为何光说不练?
上个月朋友推荐了家“新开业”的泰式古法足浴,宣传页印着二十种草药配方。我们兴冲冲赶去,却见服务员从柜子角落掏出个落灰的木桶,热水一冲就算准备完毕。问起宣传里的草药包,她愣了半晌:“那个啊...师傅回老家采药还没回来。”朋友当场笑出声:“怕是去缅甸深山老林里采了吧?”
承诺与现实总差着条街
城东有家连锁店在本地论坛打广告,说引进湖南沐足名师坐镇。我特意挑工作日下午去,偌大的营业厅就两个大姐在边看电视边捏脚。问起名师特色手法,圆脸大姐挠头:“老板说下周培训。”叁个月后再经过,门口促销横幅换了叁茬,“名师亲手调教”的承诺却像被按了暂停键。
这类场景在都匀足浴行业不算新鲜。有些店家把力气全花在装修门面和印制精美传单上,真到服务环节却总掉链子。好比相亲时把简历包装得光鲜亮丽,见面才发现连基本沟通都磕绊。顾客怀着期待推开门,收获的往往是落差感。
记得有回去开发区某家号称“智能足疗”的新店,宣传语写着“科技结合传统技法”。结果所谓智能就是墙角摆个能连蓝牙的音箱,足浴盆比我家用了五年的还旧。技师坦言:“老板说下个月换新设备。”这话听着耳熟,像极了学生时代总说“明天开始努力学习”的同桌。
问题或许藏在经营思路里
跟转行做餐饮的老陈聊起这个现象,他点出关键:部分投资者把足浴当快钱项目。以为租个门面雇几个技师,靠促销吸引头回客就能赚钱。实际上服务行业需要长期沉淀,手法要练,药材要真,连水温控制都有讲究。这些基本功没练扎实,光靠宣传话术哪留得住人?
河西区那家开了八年的老店就是个对照。从不起眼的临街铺面做起,现在不声不响扩成叁层小楼。老板娘每天清早亲自验收药材,新技师要跟她练满半个月才能上岗。有熟客开玩笑:“你家宣传太老实。”她边调药浴浓度边笑:“手上功夫比嘴上功夫重要呗。”
现在有些店家陷入怪圈:服务水平跟不上导致客源流失,越流失越不肯投入提升服务。仿佛抱着“反正顾客只来一次”的心态在经营。这让我想起老家种果树的叁叔常念叨:总惦记着摘果不愿施肥,再好的树苗也结不出甜果子。
前两天路过新城商业区,又见两家足浴店同时装修。玻璃门上“重磅升级”“颠覆传统”的贴纸在阳光下格外醒目。不知道这次,是能见证实实在在的改变,还是继续加入“只吹不做”的队伍。站在街角犹豫片刻,最终转身走向河西区那间没有霓虹灯招牌的老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