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山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,昆山足浴为何光说不练
最近在昆山的朋友圈里,总能听到这样的讨论:那些足浴店宣传得天花乱坠,说什么泰式按摩、日式指压样样精通,可实际体验下来,总觉得差点意思。这让我想起了菜市场里挑西瓜——拍着声音挺响,切开却发现还没熟透。
上周末路过城西新开的养生馆,门口的电子屏滚动着“开业酬宾,大师手法”的字样。进去一试才发现,所谓的“大师”是个刚培训叁天的新手,连穴位都找不准。这让我突然理解了街坊们常抱怨的“昆山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”——宣传时说得头头是道,真到服务时就露馅了。
宣传和现实的差距
仔细观察会发现,很多店铺把精力都花在包装上。金灿灿的招牌做得比谁都大,宣传单页印得比杂志还精美,可掀开这层华丽的面纱,里面的服务却像隔夜的茶水——淡而无味。有个老师傅私下说,现在很多店家宁愿花两千块做广告,也不愿多花五百块请个好技师。
记得前年在老城区有家开了十几年的老店,虽然装修朴素,但师傅的推拿手法那叫一个地道。后来新店主接手,把墙面刷得锃亮,换了真皮沙发,结果老师傅都走了,生意反而不如从前。这就引出了另一个话题——昆山足浴为何光说不练?或许是因为踏实做事不如漂亮话来得快。
现在的新店开业,最先考虑的不是技师培训,而是怎么在美团和抖音上刷好评。有店主直言不讳:十个五星好评比一个老师傅更能吸引顾客。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,让足浴这个讲究真功夫的行当,渐渐变成了比拼营销的战场。
顾客的眼睛是雪亮的
不过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。开发区那家“康逸足道”就是个例子,开店时请网红直播造势,头叁个月生意火爆。可后来顾客发现他们的精油是劣质勾兑的,足疗项目缩水成简单泡脚,现在门庭冷落得连灯箱都不亮了。
反观小区后街那家没有招牌的小店,靠着老师傅扎实的理疗技术,每天都有老顾客提前预约。这说明什么?金字招牌不是靠吹出来的,是靠一双手实实在在按出来的。现在年轻人也精明了,看点评都要翻到最后看差评,广告说得再动听,不如朋友一句真心推荐。
有次听两个中年顾客在店里聊天,说得挺在理:“咱这岁数的人,按个脚不就图个舒坦?整那些花里胡哨的,不如师傅多找准两个穴位。”这话听着朴素,却说到了点子上。
其实足浴行业要做得长久,说白了就是“实”字当头。技术要实在,用料要实在,服务更要实在。那些想着走捷径的店家,就像用沙子盖楼,看着热闹,经不起时间考验。而认真做事的店家,哪怕门面不大,也能在街坊邻里的口口相传中站稳脚跟。
下次再遇到宣传得特别夸张的足浴店,不妨多留个心眼。毕竟真正的好手艺,从来不需要太多华丽辞藻来装饰,顾客的感受自然会说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