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镇蚕蚕扫二维码的同城服务,扫码加入本地生活服务平台
这几天在北镇的早市上,总听见街坊邻居互相问:“你扫那个码没?”说的就是咱们本地的蚕蚕同城服务群。说实话,刚开始我也半信半疑——这年头各种群太多了,加上怕麻烦,就一直没理会。直到上周家里水管漏水,我在楼下布告栏又看见那个蓝底白字的二维码,下面还写着“修水电的老李刚进群”,这才掏出手机扫了扫。
进去才发现,这里跟朋友圈完全不一样。没有没完没了的代购刷屏,倒是能看见隔壁王阿姨在问哪能买到土鸡蛋,斜对门小张在找周末拼车去县城的。最让我惊喜的是,昨天中午发帖问哪里能修电动车,十分钟后就有叁个邻居给出了同一家修车店的路线图,老板娘还在群里发了定位。这种效率,可比在搜索引擎里翻半天强多了。
从买菜到找保姆的便利
现在每天早上买菜前,我都习惯先刷下群里的消息。今天谁家菜园的黄瓜丰收了,明天哪家超市有特价排骨,这些以前得跑好几个地方才能打听到的消息,现在动动手指就知道。上周我表妹想找保姆,在群里问了句,当天就收到叁个本地阿姨的联系方式,还有个邻居把自家用了两年的保姆微信推了过来,省去了中介环节。
这种通过北镇蚕蚕扫二维码的同城服务建立起来的联系,特别让人放心。毕竟群里都是十里八乡的熟人,介绍的资源知根知底。上次我找通下水道的,来的师傅就住在隔两条街,一边干活还一边聊起他孩子和我家娃在同一所小学读书。
其实刚开始用的时候,我也担心过隐私问题。但群管理挺严格,入群要验证居住地,发广告的很快就会被清出去。有次有人在群里抱怨买的水果缺斤短两,没想到卖家立马现身道歉,第二天还特意补送了两个菠萝。这种面对面解决问题的态度,在大平台上反而很难见到。
现在连我七十多岁的老妈都学会了用这个。她前天还在群里找到了能上门理发的师傅,高兴得逢人就夸。看着老人们也能轻松享受到这种便利,我觉得这个小小的二维码,真的把咱们北镇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不少。
最近群里还在组织周末去郊游采摘的活动,响应的人特别多。想想看,几年前咱们要找这类本地信息,还得跑去社区公告栏看通知,或者靠口耳相传。现在好了,掏出手机扫个码,北镇的吃喝玩乐、求助帮忙,全在掌心里装着。这种接地气的服务,或许就是科技带给小城镇最好的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