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源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类似建筑称谓
一个地名的生根发芽
在济源大学城附近,如果你向人打听“炮楼”在哪里,很多学生甚至本地居民都能给你指个大概方向。说实话,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时,脑子里浮现的是战争年代那种高耸的、有着射击孔的军事堡垒。可真到了地方一看,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。这里的“炮楼”,指的其实是几栋外形比较特别的旧楼房,它们孤零零地立在那儿,和周围逐渐现代化的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。
那它们为什么会被冠上这么一个名字呢?我琢磨着,这事儿挺有意思。一方面,大概是这些楼房的造型,方方正正,高高瘦瘦,远远看去,轮廓确实有点像老照片里的炮楼。另一方面,可能也带着点学生们的调侃意味——这些楼宇在庞大的大学城边上,像几个固执的“据点”,守着一段即将成为记忆的时光。你看,一个地名的诞生,往往就是这么混杂着直观的印象和民间的智慧,它不需要官方的批准,就在口耳相传中生根发芽了。
这个称呼一旦流传开来,就拥有了某种奇特的凝聚力。它成了学生们心照不宣的“暗号”。约着去那边的小店吃饭,会说:“在炮楼那边碰头。”提到那片区域的整体环境,也常能听到“炮楼那片儿”怎么怎么样的说法。你看,一个简单的标签,就这样轻松地划定了一个大家共同认知的地理范围,让一个模糊的区域变得具体起来。
不只一个“炮楼”
有趣的是,当你把目光从这几栋具体的“炮楼”移开,扫视整个大学城周边,会发现这种因外貌特征而得名的建筑称谓,还真不少见。比如,不远处就有个被叫做“圆堡”的地方,据说是因为楼顶有个圆形的设计。还有更直白的,直接以颜色区分,比如“红房子”、“灰楼”。这些称呼和“炮楼”一样,都带着浓厚的市井气息和描述性。
这让我想到,我们似乎天生就喜欢用最直接、最形象的方式,来为我们身边的环境命名。官方地图上那些正式的路名、小区名,固然准确,但在日常生活的烟火气里,人们更偏爱这些自己发明的、活生生的叫法。它们像一层生长在城市肌理之上的野生地图,记录着当地人的生活轨迹和集体记忆。
所以,当我们谈论“炮楼”时,我们不仅仅是在指代那几栋建筑。我们谈论的,是一个由周边居民和一届届大学生共同创造和认可的地理文化符号。它背后,是青春的记忆,是市井的观察,也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、对空间的理解与定义方式。这种民间的称谓体系,充满了生命力,它比任何冰冷的坐标都更有温度。
这些独特的建筑称谓,已然成了济源大学城周边文化景观的一部分。它们或许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消失,但可以肯定的是,只要还有新的、有特点的建筑出现,学生们和当地人就还会创造出新的、有趣的称呼来。这种命名的游戏,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,充满了意想不到的乐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