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峰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,学院后街现在有什么活动
路过赤峰女子学院的时候,我总忍不住往后街张望。那儿还和从前一样热闹吗?街角的奶茶店是不是还放着周杰伦的歌?说实话,每次想到这些,我心里就痒痒的。
拐进后街的第一眼,我就闻到了熟悉的烤红薯香。那位总是系着花围巾的大妈还在老地方,她抬头看见我就笑:“丫头,好久没来啦?”这句话突然让我鼻子有点发酸。
那些熟悉的老地方
往前走两步,那家叫“时光驿站”的书吧居然还在。推门进去,风铃叮当作响。老板从书架后面探出头,手里还拿着鸡毛掸子:“哟!稀客啊!”我看着他斑白的鬓角,突然意识到这家店已经开了整整八年。
书吧最里面的角落里,几个女生正凑在一起写作业。桌上摊着素描本和马克笔,看起来是美术系的学生。她们偶尔低声交流,偶尔发出轻轻的笑声——这场景太熟悉了,让我想起当年和闺蜜在这里赶作业的日子。
隔壁的 DIY 手作坊倒是换了新招牌。玻璃窗上贴着“流体熊体验课”的海报,里面几个女孩正专注地往石膏模型上倒颜料。店主是个扎着丸子头的姑娘,她告诉我周末常有学生来做手机壳和油画:“现在大家都喜欢动手做点独一无二的东西。”
新面孔与老味道
再往里走,确实多了几家新店。有个叫“喵呜小屋”的地方,透过玻璃门能看见几只圆滚滚的猫咪在打盹。对面新开的韩式年糕店飘来甜辣香气,几个穿着卫衣的女生正举着手机在店门口打卡拍照。
不过最让我欣慰的是,那些记忆中的老店都还在。四川麻辣烫的老板娘还记得我爱吃多加豆皮,文具店的爷爷照样会把最新到的贴纸摆在最显眼的位置。修鞋铺的师傅坐在店门口,手里不停转动鞋子,那架势和五年前一模一样。
天气转凉,后街尽头那家糖炒栗子排起了小队。我跟着人群慢慢往前挪,听着前面两个女生讨论下周的社团招新。栗子在铁锅里沙沙作响,混着姑娘们的说笑声,让整条街都暖烘烘的。
夕阳西下时,后街渐渐亮起暖黄的串灯。奶茶店门口确实还在放《七里香》,只是换了个更温柔的版本。我捧着热乎乎的奶茶往回走,忽然明白了什么——这条街最动人的从来不是某家店,而是这份永远年轻的气息。
路灯次第亮起,把每个人的影子都拉得很长。几个女孩说笑着从我身边跑过,她们的帆布包里露出画筒的一角。看着她们的背影,我忍不住想:也许明年这个时候,我还会再来看看。毕竟这条街上,永远藏着最鲜活的青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