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泉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大学城附近炮楼别称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12:53:49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个称呼怎么来的

龙泉大学城西门外有片老居民区,五六栋筒子楼孤零零立在那儿。说也奇怪,这些楼明明就在学生宿舍对面,却像被无形屏障隔开了似的。有天晚上和同学吃烧烤,老板边翻着肉串边笑:“你们管那儿叫炮楼啊?这名儿都传了七八届了。”

灰扑扑的外墙爬满水渍,每层阳台都晾着密密麻麻的衣服,远看真像碉堡的射击孔。最绝的是楼顶加盖的铁皮房,太阳底下反着光,活脱脱观察哨的模样。有次我好奇走近看,发现底层商铺全是网吧和小旅馆,霓虹灯牌在雨天里晕成一片。

昼伏夜出的生态圈

下午四点后的光景特别有意思。外卖电动车开始在主楼下聚拢,穿睡衣的年轻人揉着眼睛下来取餐。二楼网吧飘出泡面味,偶尔能听见组团打游戏的吆喝。巷子尽头那家打印社永远挤满赶论文的学生,老板熟稔地提醒:“炮楼这边信号差,传文件得连我热点。”

真正热闹要等到入夜。烧烤摊炭火噼啪作响,炒饭摊的鸡蛋香混着隔壁清吧的吉他声。穿洞洞拖鞋的男生拎着啤酒上楼,铁质楼梯哐当哐当响。我在奶茶店听见两个学妹聊天:“月底生活费见底?来炮楼拼单啊,叁十块能吃两顿呢。”

这种地方自有它的生存法则。快递驿站代收包裹每件只收五毛,理发店十五块钱剪个头还送刮胡子。房东们把大户型隔成鸽子间,押一付一的纸条贴满布告栏。有学生在这儿一住就是四年,比在宿舍待得还久。

名字背后的温度

其实“炮楼”这称呼带着学生式自嘲。期末考试前,那些亮到凌晨的窗户后边,多少人在挑灯夜战。考研那阵我常去七号楼天台背书,总能遇见同样抱着肖秀荣的研友。有回暴雨停电,整栋楼的人聚在楼道用充电宝照明,不知谁起了个头,突然开始集体押题。

现在走过那些锈蚀的防盗网,还能看见窗台上的多肉盆栽,晾衣绳挂着的社团旗,门楣褪色的春联。城中村拆迁通知贴了半年,楼下的店却越开越多。最近新开了家猫咖,二十块钱能撸一下午,布偶猫趴在键盘上打瞌睡的样子,和它身后熬夜写代码的租客形成奇妙对照。

或许每个大学城都需要这样的“炮楼”。它用最糙的方式接住年轻人的困窘与渴望,在螺蛳粉的酸笋味里,在打印机的嗡鸣中,笨拙地托举着无数个第一次独立的灵魂。就像转角药店玻璃上贴的那张便签写的:“收二手教材,可换退烧药”——某种属于漂泊者的温柔,永远在混凝土缝隙里生长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