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安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校园后巷休闲品茗时光
说到雅安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这条小街可真是藏着不少故事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的老槐树把阳光筛成细碎的金子,每次走过都能闻到若有若无的茶香,像是这条街与生俱来的味道。
转角那家叫"竹影轩"的茶舍,木门上的铜环都磨出了包浆。老板娘是位四十来岁的温和女子,总系着靛蓝围裙在茶台前忙碌。她记得每个熟客的偏好——戴眼镜的文学系女生爱喝太平猴魁,总坐在窗边捧着诗集;隔壁美术班的短发姑娘每次都要茉莉花茶,说花香能激发灵感。
茶杯里的光阴故事
有天下午突降暴雨,我躲进茶舍撞见教古琴的徐老师。她正用叁才杯慢慢沏着滇红,水柱冲下去时茶叶在杯中舒展如舞。"你们这些孩子啊,"她忽然抬头对我笑笑,"总觉得喝茶是老派作风。其实这后街喝茶的传统,比你们入学年头长多了。"她指着墙上泛黄的合影,原来二十年前就有学姐们在这讨论功课,瓷杯里飘着当年同样的茶香。
现在这方天地成了我们的秘密基地。期末赶论文时,抱着笔记本电脑在这里一坐就是整天。桂花乌龙要续上叁四遍水,直到晚霞把玻璃窗染成橘色。茶舍靠墙的书架上摆着历届学生留下的笔记本,随手翻开都能看到娟秀的字迹,有的记录茶谱,有的抄写诗句,最新那本甚至画着可爱的蚕版插画。
最让我触动的是去年冬至那天。茶舍特意准备了桂花酒酿圆子,每桌还送了手写茶签。我的那张写着"且将新火试新茶",邻桌学姐的则是"一盏清茗酬知音"。我们这些陌生人因茶结缘,竟在氤氲茶香里聊起了家乡的年俗,从北方的饺子说到南方的汤圆。
如今快要毕业了,才发觉校园后巷休闲品茗时光如此珍贵。那天看见大一新生怯生生地问哪种茶不太苦,仿佛看到四年前的自己。老板娘依旧耐心介绍着茶性,就像曾经指引过无数个迷茫的我们。这小小的茶舍啊,装的不仅是茶叶罐子,更是流转的青春时光。
雨后的黄昏最适合坐在户外藤椅上。刚沏的碧螺春在白瓷杯里打着转,茶香混着湿润的泥土气息。偶尔有熟识的同学经过,自然地添把椅子坐下,话题从课堂作业聊到人生理想。这样的校园后巷休闲品茗时光,怕是离开校园后再难寻得的惬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