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海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车站旁的小巷
车站与巷子的距离
威海火车站总是闹哄哄的。出站的人流像潮水,推着你往前涌,出租车喇叭声、拉客的吆喝声混成一片,空气里都是匆忙的味道。可只要你过了马路,往东走上那么几十步,拐个弯,光景立刻就变了。仿佛有道看不见的界线,“威海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”就那么安静地卧在那里,把身后的喧嚣一下子就关在了外边。
这条“车站旁的小巷”,窄窄的,两边是些有些年头的居民楼,墙皮斑斑驳驳,透着一股子被岁月打磨过的温润。这会儿是下午叁四点,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影子拉得老长。几个老人坐在自家门口的小马扎上,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,手里的蒲扇慢悠悠地摇着。一个卖豆腐脑的叁轮车停在那儿,车主也不吆喝,有人来就打上一碗,没人就自己看着街面发呆。时间在这里,走得好像格外慢些。
巷子里的声音与气味
耳朵里听到的,不再是火车站的广播,而是谁家厨房里传出的炒菜声,滋啦滋啦的,带着锅气。窗户里飘出的,是炖肉的香味,浓郁实在,能勾起人肚里的馋虫。偶尔有自行车铃铛“叮铃”一声响过,清脆却不刺耳。你还能闻到晾晒的衣物上,那股阳光和肥皂混合的干净味道。这些声音和气味,织成了一张网,把人轻轻地包裹住,心里那点因为赶路而生出的焦躁,不知不觉就被抚平了。
我漫无目的地往里走,看见一户人家的院墙上,探出几枝石榴花,红得正艳。墙角边,几只猫蜷在那里打盹,听见脚步声,只是懒懒地抬下眼皮,又睡了过去。这和几步之外那个现代化的交通枢纽,简直是两个世界。这里藏着的,是威海最日常,也最有人情味的那一面。
偶遇与闲谈
巷子深处有家小小的杂货铺,木头门板,玻璃柜台擦得锃亮。我走进去买了瓶水,和看店的大爷攀谈起来。他说他在这住了快四十年了,看着火车站从老站房变成现在这高大上的新样子。“外面越变越新,越变越快,”他指着巷口说,“就我们这儿,还老样子。挺好,回来有个熟悉的窝。”
这话让我心里动了一下。是啊,对于从“威海火车站”汹涌人潮中出来的归客,或是即将奔赴远方的旅人而言,这条近在咫尺的“车站旁的小巷”,或许不仅仅是一条通道。它像一个温柔的缓冲带,用它的旧时光和慢节奏,接纳着每一个需要片刻安宁的灵魂。它让你在投入宏大世界,或是回归温暖小家之前,有个地方可以喘口气,定定神。
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居民楼里的灯火次第亮起,饭菜的香味更浓了。我转身往回走,重新汇入火车站广场的人流中。回头再看,那条“威海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”已经隐没在暮色里,只剩下点点温暖的灯光。它就在那里,不争不抢,安静地陪伴着南来北往的车站,成了一个藏着城市心跳的秘密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