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宫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,学校暗号是否仍在沿用
校门口的暗号去哪儿了
前两天路过南宫小学,正赶上放学。家长们伸着脖子往校门里张望,孩子们像小麻雀似的扑腾出来。我忽然想起十年前表姐家孩子在这儿上学时的趣事——那时候他们班流行一套秘密暗号,说是进校门得对上了才算自己人。
这事现在想起来还挺乐的。那时候的孩子多会玩儿啊,每周换个暗号,今天拍叁下书包带,明天比个奇怪的手势。有个家长没搞明白状况,看见孩子在校门口比划,还以为是跟自己打招呼,结果孩子急得直跺脚:“妈你别乱比,这是我们班的秘密!”
我站在校门口看了好久,现在的孩子都是刷卡进出,嘀一声就过去了。偶尔有孩子凑在一起说悄悄话,但再没见着那种煞有介事的对暗号场面。倒是有个扎马尾的小姑娘,看见同学来了,悄悄地说了句什么,两人相视一笑。这算不算是新时代的暗号呢?
隔壁小卖部的老板娘在这儿干了十几年,她说早些年确实挺热闹的。孩子们会发明各种稀奇古怪的接头方式,有的要拍特定颜色的柱子,有的要哼某段动画片的旋律。“这两年啊,孩子们出了校门就讨论游戏段位,要不就凑在一起看短视频。”她擦着柜台,语气里透着些许怀念。
其实想想也挺理解的。现在孩子们的联系方式太多了,班级群、游戏好友、短视频互关,哪还需要靠校门口的暗号来确认身份呢?那些需要靠拍肩膀、对暗号才能辨认伙伴的日子,好像真的渐行渐远了。
不过要说暗号完全消失也不尽然。前阵子同事家的孩子神秘兮兮地告诉我,他们班现在改用文具来传递信号——特定的铅笔款式代表今天要小测验,橡皮的摆放方向暗示操场上哪个角落集合。你看,孩子们创造秘密语言的天性从来就没变过,只是形式在悄悄更新换代。
我在想,也许我们怀念的不是暗号本身,而是那种专属的、充满想象力的童年仪式。就像我们小时候会在墙角画符号,在树下埋“时间胶囊”,现在的孩子也在用他们的方式,构建着只属于同龄人的秘密花园。
离开学校时,夕阳正好。新一批家长已经在校门外排起了队,他们的孩子正在教室里收拾书包。不知道这些孩子会不会在下课铃响后,创造出属于他们这个时代的独特暗号?
校门还是那道校门,只是门里门外的故事,总在悄然变化着。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南宫学校门口暗号,或许真的成了某个特定年代的集体记忆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只要孩子们还需要确认“谁是我们的同伴”,新的暗号就一定会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