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学院外援女,校外女生助力常州学院
最近走在常州学院的校园里,总能看见几个陌生的女生身影。她们背着书包,捧着教材,和叁两同学并肩走着讨论课题,乍一看和本校生没什么两样。
说来挺有意思的,这些女生其实是来自周边高校的“外援”。这事儿得从上学期说起,我们学校的艺术设计学院要办毕业作品展,可是布展组人手严重不足。正好理工学院有几个女生在这方面特别有经验,通过学生会的牵线搭桥,她们就来帮忙了。
意想不到的协作效果
还记得布展那天,有个叫林薇的女生特别显眼。她不是我们学校的,却对展厅布局特别上心。“灯光要从这个角度打,作品的纹理才能显现出来。”她一边调整射灯一边说。后来才知道,她父亲是开画廊的,从小耳濡目染。
那次合作之后,常州学院外援女这个概念慢慢传开了。现在不光是艺术展,连辩论赛、篮球赛、科创项目,都能看到校外女生的身影。她们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,就像给校园注入了新鲜血液。
上周的校际创业大赛,咱们学校的团队里就有两位外校的女生。一个擅长数据分析,另一个口才特别好。她们和本校生配合默契,最后拿下了银奖。赛后庆祝时,队长王明笑着说:“要不是她俩指出我们商业计划书的漏洞,初赛可能就被刷下来了。”
这种跨校协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。刚开始有人担心,让外校学生参与校内活动会不会有问题。但事实证明,只要管理得当,这种开放反而让同学们接触到了更多元的想法。比如说,理工科的女生来帮忙做宣传海报,会把工程制图的精确性带入设计,效果出人意料的好。
现在,常州学院外援女已经成了校园里一道特别的风景线。她们虽然不是正式的学生,却真心实意地为学校出力。有个经常来帮忙的女生说得很实在:“在这帮忙的同时,我也能学到东西,认识新朋友,是双赢啊。”
看着这些校外女生和本校同学一起忙碌的身影,忽然觉得大学的围墙其实可以更开放些。知识的流动,创意的碰撞,本来就该超越校园的界限。这种自发的交流合作,或许正是当下教育最需要的补充。
操场上,几个女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校运会做准备。其中有两位是来自体育学院的“外援”,她们在指导同学们训练接力棒的交接技巧。阳光下,她们的身影拉得很长,和常州学院的学生们融为一体,分不清谁是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