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要大学城哪个胡同便宜,高要大学城哪条巷子实惠
高要大学城里的省钱小秘密
刚来高要大学城那会儿,我和室友每天最头疼的就是吃饭问题。食堂连吃两周就腻了,校门口的商业街定价直奔市中心看齐,学生党哪受得了天天这么造?后来隔壁宿舍的学长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们:“想吃得又好又便宜?得钻胡同!”这话像钥匙似的,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
起初我们像无头苍蝇似的在几个主要胡同乱转。南门外的学子胡同确实热闹,但价格都快赶上商场里的连锁店了。东侧那条巷子环境倒清静,可走进去一看菜单,吓得我们默默退了出来。正当我们快要放弃时,在图书馆后面发现了一条不起眼的小巷——不仔细看根本注意不到那种。
这条巷子宽度刚够两个人并排走,地面还是老式的水泥地。可就在这儿,我们找到了传说中八块钱管饱的牛肉面。老板是个本地大叔,他说在这开了十几年店,做的就是学生生意。“孩子们零花钱不多,我能赚个水电房租就行。”他边下面边跟我们聊天,“薄利多销嘛,你们吃好了多带同学来。”
从那以后,我们慢慢摸索出规律。原来真正便宜实惠的店都有几个共同点:招牌特别旧,有的连招牌都没有;店里就老板一家人忙活;付款方式特别传统,有的还只收现金。就像我们后来常去的那家饺子馆,老板娘永远系着那条洗得发白的围裙,但每盘饺子都塞得鼓鼓囊囊的,十二块钱二十个,女生根本吃不完。
要说最让我们惊喜的,是在巷子深处发现的麻辣烫小摊。老板把价格直接写在硬纸板上,素菜一块,荤菜两块,汤底免费续。第一次去的时候我们还半信半疑,这么便宜能好吃吗?结果那口熬了整天的骨头汤,鲜得我们连喝了叁碗。现在这地方成了我们的固定据点,每周至少要去报到两次。
当然啦,便宜归便宜,卫生还是要留个心。我们一般会偷偷观察后厨,看看干不干净。而且专挑学生多的店——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,要是有什么问题,早就传开了。这条准则帮我们避开了不少坑,毕竟身体健康可比省钱重要多了。
有天晚上在麻辣烫摊碰到经管院的同学,他边夹菜边算账:“这条巷子养活了我们多少贫困生啊。”想想还真是,每个月家里给的生活费就那些,能在吃饭上省下一笔,买书、社交的压力就小多了。有时候月末手头紧,这些胡同小店简直就是救命稻草。
现在我也成了学长,经常带着学弟学妹们去开发新据点。看着他们发现五块钱的鸡蛋灌饼、十块钱的盒饭时惊喜的表情,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。这些藏在胡同里的小店,用最实在的价格,温暖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胃。
其实想想挺有意思的,大学四年过去,很多课堂上学的东西可能会忘,但这条胡同里哪个摊位最实惠,谁家给的量最足,这些生活经验反而记得特别牢。也许很多年后,我们还会想起那个冬天,和室友挤在窄窄的巷子里,就为吃一碗热腾腾的馄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