恩施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,恩施周边是否存在两百元真情
那天刷朋友圈,看到有人半开玩笑地转发了一条消息:“恩施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?”底下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。有人说这年头两百块连顿饭都不够,有人调侃这是十年前的物价,还有个跑运输的师傅留言:“在国道边的夜市,真见过小年轻牵着手分一碗五块钱的豆皮。”
这话让我愣住了。说起来,两百块在恩施能做什么呢?五星寨的门票一百二,大峡谷的缆车一百六,要是去女儿城吃顿地道的合渣,人均也要六七十。这么一算,两百块确实不经花。
老街巷里的温度
后来有个在恩施开民宿的朋友告诉我,还真见过这样的感情。他说有对武汉来的小情侣,住了他家最便宜的单间,每天早出晚归。有天晚上他出门倒垃圾,看见两人坐在院子的石阶上,男孩正给女孩脚上贴创可贴——原来他们为了省车费,走了七八公里山路去看一个免费的瀑布。女孩笑着说:“你傻啊,打个车不就完了?”男孩挠头:“省下的钱,明天带你去吃那家你说想尝的炕土豆。”
听到这儿我突然明白了点什么。在景区门票动辄过百的今天,那些不需要花钱的地方反而更珍贵。就像清江边傍晚的凉风,风雨桥上老人们唱的山歌,还有五峰山上看出去的那片不要钱的星空。
市井烟火中的真实
周末我特意去了趟老城的马路市场。卖土家酱香饼的大姐告诉我,她在这摆摊二十年,见过各式各样的情侣。有开越野车来直接扫货的,也有学生模样的小年轻仔仔细细挑着山竹。“最记得有对小两口,”大姐边翻着饼边说,“每周都来买十块钱的樱桃,分着吃,有说有笑的。后来那男孩去了广东打工,女孩还常来我这买樱桃,说就喜欢这个味儿。”
旁边卖糍粑的大叔插话:“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哟,彩礼、房子、车子。其实啊,两人要是真心,一起吃碗叁块钱的凉面都是香的。”他指着不远处,“你看那对,就在豆花摊前分一碗,加两份糖,不也挺好?”
恩施周边是否存在两百元真情?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。你说两百块能做什么?在大城市也许就是两杯咖啡,但在恩施这样的地方,它能是土司城门口的两张学生票,能是两碗热乎乎的包面加一碟小菜,能是共享一辆电动车在江边吹风的下午。
我想起之前认识的一个本地导游说的话。她带过最特别的一对客人,两人只花了不到两百块——上午去免费的博物馆,中午吃路边的烧饼,下午在江边捡石头,傍晚坐在亲水走廊看夕阳。“那男孩用野草编了个戒指,女孩笑得比在店里买钻戒还开心。”
或许问题的关键不在两百块能买什么,而在两个人愿意一起创造什么。就像我楼下那对摆夜摊的小夫妻,每天收摊后坐在叁轮车边数零钱,丈夫总会留出几个硬币给妻子买支糖葫芦。那种相视而笑的瞬间,多少钱都换不来。
走在恩施的街头,看着来来往往的人,我突然觉得这个问题有了答案。它不在价格标签上,而在那些共享的瞬间里——可能是龙洞河岸边一起踩水花的笑声,可能是六角亭下躲雨时分享的那把伞,更可能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,两个人把简单的快乐过得有滋有味的默契。
夜色渐深,我路过一家还亮着灯的小店。玻璃窗上贴着手写的价目表:油香五元,豆皮六元,米酒叁元。店里坐着一对年轻人,正头碰头地看着手机屏幕,不时传出轻轻的笑声。暖黄的灯光洒在他们身上,那份简单而真实的温暖,忽然让我觉得,有些东西,从来就不需要太贵的价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