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山300一晚同城约茶,保山同城约茶300元一晚
最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分享“保山300一晚同城约茶”的经历,说实话,第一眼还真没琢磨明白这是什么新玩法。后来问了几位常跑保山的朋友才反应过来,原来这是当地茶友们自发组织的晚间茶会活动。
记得上周叁下班后,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其中一场。组织者是个穿着棉麻衬衫的年轻茶商,在自家茶室里摆了张老船木茶桌。他边烫茶杯边笑着说:“现在大家工作都忙,晚上能静下心来喝杯茶反而成了奢侈。”那天我们尝了叁款保山红茶,从蜜香金毫到古树野茶,每泡茶他都会停下来讲讲产地特点,偶尔还穿插些茶农采茶的小故事。
茶香里的市井烟火
最让我惊讶的是参加茶席的这群人。有刚做完手术的外科医生,有带着孩子来的年轻妈妈,还有个跑网约车的大哥趁着接单空档过来喝两杯。穿校服的中学生好奇地问为什么同一款茶每次冲泡味道不同,那位茶商便顺势演示起如何控制水温和出汤时间。茶桌旁的电陶炉咕嘟咕嘟冒着热气,玻璃壶里翻滚的茶水映着暖黄色灯光,这场景比网红奶茶店多了几分踏实感。
现在城市里越来越多这样的同城约茶,就像有个茶友说的:“花叁百块钱在酒吧可能就买两杯鸡尾酒,在这儿却能喝到五六种正经好茶,还能认识些有意思的人。”特别是保山这样的小城,茶会结束后大家顺路散步到巷口烧烤摊,继续捧着茶杯聊茶叶审评的趣事,茶杯里还飘着淡淡的茶香。
其实这种保山同城约茶300元一晚的形式,倒让我想起小时候街坊邻居夏夜在院里乘凉喝茶的光景。只是现在把场景搬到了茶室,用更专业的方式来延续这种交流。茶会通常不超过八个人,既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品到茶的真味,又不会太嘈杂。有次遇到个从昆明专程赶来的茶艺师,她小心地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紫砂罐:“这是我自己拼配的月光白,大家试试能不能喝出梅子香?”
这类茶局最妙的是没有固定流程。有时会变成茶叶品鉴会,有人突然拿出两款不同年份的熟普请大家盲测;有时又成了生活吐槽大会,就着茶点讲讲工作上的烦心事。那个总爱穿汉服来的姑娘说得挺在理:“都说茶道讲究和静清寂,但我觉得茶更要有人间烟火气。”
转眼参加了四五次保山300一晚同城约茶,我的茶具包里渐渐多了茶友们送的建水陶杯、手工茶则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这样面对面的交流,慢慢懂得了怎么从茶汤颜色判断发酵程度,怎么区分台地茶和古树茶的回甘。现在每次经过那条开着紫藤花的老巷,都会望望那间亮着暖灯的茶室,看看是否又有了新的茶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