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海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相近的价位相似的情缘
前两天跟朋友喝酒,他半开玩笑地说了句:“现在这年头,在凌海附近想找个纯粹点的感情,咋就这么难呢?” 这话听着像玩笑,可我琢磨了半天,愣是没接上话。两百块钱能做什么?一顿烧烤,两包烟,或者,是某些人口中轻飘飘的“爱情”。
我记得去年冬天,在凌海老城区那家总飘着煤烟味的面馆里,碰见一对特别的情侣。两人合点了一碗牛肉面,男人小心翼翼地把碗推到她面前,自己倒了碗面汤就着馒头。女人挑起唯一的那片牛肉,很自然地放回他碗里。他们低声说笑着,热气氤氲中,那画面比任何昂贵的烛光晚餐都动人。老板后来跟我说,他们是附近工厂的工人,每个月挣得不多,但总来这儿。“那碗面十五块,”老板顿了顿,“可你看他们那劲儿,比花一千五吃饭的还实在。”
相似的价位,不同的分量
这话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。朋友的侄女在市区酒吧打工,她说那里常见些年轻姑娘,被人用一顿几百块的宵夜、几杯调得花里胡哨的酒就轻易打动了。她们管这叫“爱情”,可天一亮,连对方全名都未必记得。同样是几百块的付出,有人换来的是寒冬里共享一碗面的温暖,有人换来的只是霓虹灯下转瞬即逝的逢场作戏。
这让我不禁想问,感情的重量,什么时候开始能用钞票来丈量了?凌海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听起来像个讽刺的梗,可细想之下,它折射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某种焦虑——当一切都明码标价,感情是不是也成了可以随意买卖的廉价品?
我认识个跑长途的司机老陈,他媳妇在凌海郊区开了间小杂货铺。老陈每次出车回来,总会带点不值钱的小东西——有时是路边的野花,有时是别处的特产糕点。最贵的一次,是条六十块钱的丝巾。可他媳妇每次都像得了宝,那笑容是真真切切的。老陈说:“咱给不了大富大贵,但这份心,多少钱也买不来。”
也许真正的感情从来就不在价签上。它在深夜留的那盏灯里,在生病时熬的那碗粥里,在争吵后依然选择理解的眼神里。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,其实比任何昂贵的礼物都珍贵。凌海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——感情若是真心,分文不取;若是假意,千金也枉然。
夜深了,凌海的街道渐渐安静下来。那些亮着灯的窗户后面,不知正在上演怎样的故事。但我相信,总有那么一些人,他们不懂什么奢侈品牌,不会说什么甜言蜜语,只是用最笨拙也最真诚的方式,守护着属于他们的、朴实无华的情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