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市约附近学生500一次,附近学生约500一次吉林市
街头偶遇的对话
那天傍晚在解放中路等公交,听见两个年轻人在聊天。穿白色卫衣的男生边刷手机边嘟囔:“这事儿靠谱吗?吉林市约附近学生500一次,听着挺玄乎。”旁边戴鸭舌帽的同伴耸耸肩:“我表弟上周试过,说是见面后对方临时要加价,弄得挺不愉快。”
这话匣子一打开,倒让我想起最近在本地论坛常看到的类似信息。有时候刷同城板块,隔叁差五就能瞥见“附近学生约500一次吉林市”这种模棱两可的广告。说真的,第一次见到这种表述时,我还以为是家教或者临时兼职。后来看多了才隐约感觉不太对劲——既没明确说明服务内容,又刻意强调价格和学生身份,里头估计有猫腻。
我家楼下便利店老板老张,有次收银时跟我唠嗑说起这事。他侄子在大学城周边租房子,经常有陌生人往门缝塞小卡片,内容就跟网上那些“吉林市约附近学生500一次”的广告如出一辙。老张说着直摇头:“现在这些套路啊,专挑涉世未深的学生下手。”
其实稍微琢磨下就明白,正经的兼职招聘哪需要这样遮遮掩掩?肯定要写清楚工作内容、时间地点。而这种含糊其辞的广告,就像钓鱼时放的诱饵,专门利用人们的好奇心。我同事小刘上个月就差点中招——他在分类信息网站看到“高薪日结”的招聘,联系后对方一直不肯说具体做什么,只反复强调“附近学生约500一次吉林市”这个条件。
更让人担忧的是,这类信息现在都开始玩起文字游戏了。有时候把“吉林市约附近学生500一次”这几个字顺序调换,变成“附近学生约500一次吉林市”,本质上还是在打擦边球。这种套路在夜宵摊、大学城周边的网吧卫生间特别常见,往往还配上极其隐晦的图标。
记得前阵子打车经过吉林大街,司机师傅等红灯时指着路边小广告吐槽:“这些玩意儿跟牛皮癣似的,今天铲了明天又贴。”他说有次载到个大学生,那孩子说他们宿舍楼下的布告栏,经常被贴这种“附近学生约500一次吉林市”的贴纸,虽然学校保安经常清理,但总有人钻空子。
这种事情真的要留个心眼。我姑妈家的孩子去年刚考上东北电力大学,家里人就反复叮嘱他,看到这种“吉林市约附近学生500一次”的信息直接忽略。现在骗术升级了,有些甚至伪装成正规中介,先让你填表格交押金,等你发现不对劲时早就联系不上人了。
说到底,这种藏在模糊表述背后的交易,风险远比表面看起来大。既可能涉及财产损失,更可能陷入法律纠纷。就像我常跟家里小辈说的,天上不会掉馅饼,越是这种说得云里雾里的“机会”,越要躲得远远的。
现在走过大学城附近的打印店,偶尔还能看见有人偷偷复印这类小广告。础4纸上印着“附近学生约500一次吉林市”的字样,没有落款没有联系方式,明显是预备到处张贴的。打印店老板说现在看到这种内容都会拒绝,但总有人变着法子换表述方式来蒙混过关。
其实想想也挺唏嘘的。本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是好事,但被这些不怀好意的人盯上后,反而让正当的勤工俭学蒙上了阴影。就像社区民警来做反诈宣传时说的,任何时候都要记住:正规招聘流程透明,内容明确,那些让你猜来猜去的基本都有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