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江堰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
最近在都江堰的朋友圈里,有个话题传得挺热闹——一个初中生花了八百块钱,就为了打叁小时电话。这事听着确实让人纳闷,现在微信视频都免费了,什么电话这么金贵?
我特意问了在电信局工作的表姐。她听完就笑了:“这事儿不稀奇,你说的八成是那种付费心理咨询热线。”她告诉我,现在有不少针对青少年的高端心理服务,都是按分钟计费的。“特别是临近中考这半年,很多家长病急乱投医,只要听说能帮孩子解压,花多少钱都愿意。”
电话那头的声音
巧的是,邻居家孩子小雨就是这个“故事”的主角。小雨妈妈拉着我倒苦水:“期中考试滑到年级两百名,孩子整天把自己锁在屋里。后来听说有个专门的青少年心理老师,叁小时八百块,我咬咬牙就交了钱。”她叹了口气,“没想到这通电话真管用,孩子打完电话居然主动说要补数学。”
我找到小雨聊了聊。这个腼腆的男孩搓着手指说:“那个老师不一样……他不像爸妈那样光讲大道理。”他停顿了一下,好像在组织语言,“他说我现在的压力,就像都江堰的洪水,不能硬堵,要学着疏导。”
这句话让我心里一动。是啊,咱们都江堰人最懂这个道理——李冰父子修水利工程,讲究的就是“因势利导”。现在的孩子面临的压力,何尝不需要智慧的疏导呢?
仔细想想,这八百块钱买的哪是通话时间,分明是有人在孩子迷茫时点了一盏灯。现在的独生子女,有些话不愿意跟爸妈说,跟同学说又怕被笑话,找个靠谱的陌生人倾诉,反而能打开心结。
另一个选择
不过话说回来,不是每个家庭都掏得起这笔钱。我们社区的王老师就组织了“学长学姐倾听团”,让高叁的学生给学弟学妹做心理辅导。这个法子挺妙,既解决了初中生的烦恼,又让高中生收获了成就感。
其实关键不在于花不花钱,而在于大人们能不能放下身段,真正听懂孩子的心声。就像那个流传的“都江堰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”的故事,它提醒我们:有时候,孩子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补习班,而是一个被理解的机会。
现在每次路过都江堰景区,看着奔腾的江水被巧妙分流,就会想起教育孩子这事儿。堵不如疏,这个两千多年前就验证过的智慧,到今天依然管用。也许在不久的将来,“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”这样的话题会越来越少,因为更多的父母学会了做孩子的倾听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