桦甸附近的人一百米上门,桦甸百米内快捷上门服务
这几天老听到邻居张姐念叨,说手机里总刷到“桦甸附近的人一百米上门”这种服务。她一边摘菜一边嘟囔:“现在的人可真会享受,动动手指就有人把热乎饭菜送到嘴边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上周家里水管爆了的窘境。当时水漫金山,我急得团团转,物业电话怎么也打不通。情急之下在本地生活群发了求助,没想到不到十分钟,就有个老师傅拎着工具箱咚咚敲门。他裤腿还沾着泥点子,笑呵呵地说:“正好在隔壁单元修热水器,看见您这儿着急。”叁下五除二就把漏水管给换好了。
百米服务带来的改变
自从社区推出桦甸百米内快捷上门服务,老街坊们的生活确实方便不少。王大爷高血压的药没了,女儿在础笔笔下单,药店小伙踩着平衡车十分钟就送到家;李阿姨家孙子半夜发烧,社区诊所的护士带着退烧贴上门查看,省去了折腾医院的麻烦。
不过也有人犯嘀咕:这么方便会不会让人变懒?前两天遇见楼下小刘,他挠着头说现在连下楼取快递都嫌麻烦。但更多时候,大家觉得这就像多了个靠谱邻居。比如我们楼道的灯坏了叁年没人修,现在手机下单,维修师傅扛着梯子就来了,临走还把旧灯泡收拾得干干净净。
要说最让人安心的,还是这种服务透着人情味。上周叁晚上九点多,我突然牙疼得厉害,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社区平台发了需求。没想到真有个牙科诊所的姑娘回复,她本来都下班了,特意折返回来给我送止疼药。站在楼道里她还叮嘱:“叔叔,这药临时管用,明天记得去看医生啊。”那一刻,觉得这座小城格外温暖。
现在走在桦甸街头,常能看见穿着蓝色工装的服务人员骑着电动车穿行。他们成了城市新的风景线,把便捷送到每个需要的角落。以前总觉得高科技离我们很远,现在发现它就这么自然地融进了柴米油盐。
当然啦,新鲜事物总需要时间适应。隔壁单元赵师傅至今坚持亲自去菜市场,他说摸着菜叶才踏实。但昨天我看见他偷偷向年轻人请教怎么用手机叫维修,嘴里还念叨:“试试就试试呗。”这画面让人忍不住想笑,又觉得特别真实。
黄昏时分,社区广场依然热闹。大妈们跳着广场舞,孩子们追逐嬉闹,而那些亮着手机屏幕的年轻人,或许正在为家人安排明天的生活服务。这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日子,让桦甸这座小城既保留着曾经的烟火气,又焕发出新的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