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令哈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德令哈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
深夜十点半,表妹发来一张截图。聊天窗口里,她班上的学习委员小颖写道:“周末可接叁小时电话辅导,收费100元,限德令哈同城初中生。”背景是作业本上稚嫩却工整的铅笔字——那是小颖给自己打的草稿广告。
我盯着手机发了会儿呆。德令哈的冬夜总是来得特别早,窗外刮着柴达木盆地惯有的风,而这座城市里的初中生们,正在用我们这代人从未想过的方式长大。
叁小时电话的两端
后来通过表妹联系到了小颖。这个初二女孩说话带着高原孩子特有的腼腆:“就是...同学间互相讲题嘛。”她顿了顿,“有些题我琢磨透了,刚好能帮别人。”
仔细问才知道,这德令哈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服务,其实是周末用叁小时集中解答数学难题。小颖的父母在市区开小吃店,晚上十点才收摊。“他们太累了,我不想添负担。”她说得轻描淡写,手指却一直揪着校服拉链。
购买这项服务的,是隔壁班一个数学跟不上的男生。每周日下午,他们会准时通话。小颖提前备好叁种解题思路,男生则会把疑难点列成清单。这种奇特的互助模式,让我想起小时候邻居间借酱油的场景——只是现在,孩子们交换的是知识。
百元背后的温度
表妹告诉我,小颖用第一个100元给妈妈买了护手霜。“妈妈的手因为洗菜都裂了。”而在电话另一端,那个男生的妈妈偷偷给班主任发消息:“孩子终于敢问数学题了。”
这件事在德令哈几所中学悄悄传开。现在出现了各种德令哈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的变形版本:有英语好的学生提供口语陪练,有作文高手帮忙梳理思路。教导主任最初想制止,后来却在校务会上说:“这是孩子们自己找到的出路。”
确实,在这个青藏高原上的小城,课外辅导资源有限。而孩子们创造的这种德令哈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模式,既解决了学习困难,又照顾了彼此尊严。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,在石缝间也能找到生长的方式。
昨天路过小颖家的小吃店,看见她边看店边背英语课文。手机屏幕上,下一个“叁小时通话”的预约已经排到周末。她抬头看见我,不好意思地笑了:“就是互相帮忙啦。”
窗外,德令哈的天空蓝得像是水洗过。这座因海子诗歌而被记住的城市,如今正在书写新的故事。而故事的主角,是这些在电话两端彼此温暖的少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