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泉品茶教室工作坊,阳泉茶艺学习体验活动
最近路过阳泉老城区时,发现巷子深处新开了家挺特别的店,原木色门头上挂着手写招牌——阳泉品茶教室工作坊。透过玻璃窗能看见里面摆着各式茶具,几个年轻人正围着茶桌说笑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那只冒着热气的搪瓷缸,现在年轻人喝茶倒喝出仪式感来了。
从玻璃杯到工夫茶具
推门进去时,茶艺师小陈刚温好紫砂壶。她边往茶荷里拨弄茶叶边说:“很多人觉得茶嘛,抓把茶叶冲开水就行。其实像咱们阳泉的水质偏硬,泡茶时水温控制特别关键。”她手法流畅地演示着悬壶高冲,凤凰叁点头,茶汤在空中划出琥珀色弧线。坐在对面的李大姐忍不住掏出手机录像:“我在家泡的金骏眉总是发苦,原来是不能直接拿沸水浇啊。”
墙边博古架上陈列着不同产区的茶叶样本,从福鼎白毫银针到阳泉本地产的连翘茶。新来的学员正在练习闻香,有个穿格子衫的小伙子突然笑起来:“这岩茶的焦糖香,怎么特别像我家电饭煲跳闸时的味道?”引得大家纷纷凑过去比较。这种带着烟火气的互动,让原本高深的茶艺变得亲切起来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周叁下午的茶艺学习体验活动总特别热闹。退休教师王阿姨带着自己收藏的文革时期茶壶来交流,几个年轻白领则分享着用冷泡茶替代奶茶的心得。穿汉服来的小姑娘怯生生地问:“我用盖碗总烫手,是手法不对吗?”茶艺师便握着她的手示范叁指法,温热的蒸汽在两人指缝间缭绕升腾。
最有趣的是遇到对茶叶品种较真的张先生。他拿着放大镜比较不同批次的普洱饼,严肃得像在鉴宝。直到茶艺师拿出九十年代的老茶汤,他抿了一口突然眼眶发红:“这是我父亲当年常喝的滋味。”那时整个茶室都安静下来,只剩煮水壶发出轻微的咕嘟声。
现在每次经过这条街,都能看见茶室里映出暖黄的灯光。有时是公司在办茶会,有时是亲子班的孩子在认茶具。玻璃门上水汽朦胧,隐约能看见有人正俯身闻香,有人对着茶汤发呆。这个藏在市井里的阳泉品茶教室工作坊,不知不觉成了很多人放慢脚步的小天地。茶还是那片茶,但在这里,它连着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