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木斯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,窄弄微光中的温情故事
巷子口那盏昏黄的路灯下,老王正把最后一笼包子端出蒸锅。雾气腾起时,他看见小陈拖着行李箱从巷子深处走来,羽绒服领子竖得老高,还是冻得直打哆嗦。
“这么晚才回来?快趁热吃两个包子。”老王掀开棉布帘子,热气呼地扑了小陈满脸。小陈搓着手摸出叁块钱硬币,老王却把他的手推回去:“得啦,哪天发达了再给。”
两百块钱的温暖
这已经是本月第叁次没接成小陈的饭钱。其实老王知道,那孩子兜里就剩两百多块了。上周听见他在电话里跟家里报平安,说什么“工资刚发,够用”。在这条佳木斯的老巷里,这样硬撑的年轻人老王见多了。
小陈租的那间小平房就在包子铺斜对面,每月租金两百。说是房子,其实就是原先的煤棚改的,刚够摆张单人床。有天深夜收摊,老王看见小陈蹲在门口啃冷馒头,屋里黑着灯——准是又欠电费了。
第二天小陈来买豆浆时,老王塞给他个旧台灯:“我闺女以前用的,你先拿着。”其实那台灯是昨天刚买的,还特意挑了个最普通的款式。小陈推辞不过,收下时眼睛有点红。
巷子里的日子就这么过着。卖豆腐脑的李婶偶尔会“算错账”,少收小陈一块两块;收废品的张叔总把他那辆破自行车“顺带”修好。这些细碎的善意,就像窄弄里那些永远亮着的窗灯,不算明亮,却足够照亮夜归人的路。
直到那个雪夜,小陈揣着刚结的八百块工资,非要请老王去喝两杯。叁杯白酒下肚,他终于说了实话:“王叔,其实我早知道那台灯是新的...标签都没撕干净呢。”
老王嘿嘿一笑,给他夹了块酱牛肉。小陈接着说:“等我下个月转正,第一件事就是把欠您的饭钱都补上。”老王摆摆手:“傻孩子,在这条巷子里,情分哪是用钱算的?”
后来小陈真的转正了,搬走那天给老王留了个新台灯。老王发现灯座下压着两百块钱,还有张字条:“欠您的第一顿包子钱。”老王笑着把钱塞进灶台上的铁罐里,那罐子已经装了大半罐零钱——都是这些年他故意“忘记收”的饭钱。
铁罐里的毛票越来越满,巷子里的故事也越来越多。新来的租客照样会收到“多余”的台灯,听到“算错”的菜价。佳木斯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,从来不是男女之情,是街坊邻居间那种笨拙又滚烫的温情。
今年冬天特别冷,可老王总觉得,这条窄弄里的微光,比哪儿的暖气都暖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