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康品茶上课群,阜康茶艺学习交流圈
最近被朋友拉进一个叫“阜康品茶上课群”的圈子,本来只是想随便看看,没想到这一待就是小半年。说实话,刚开始我对这种线上茶群没抱太大期望,总觉得隔着屏幕能学到啥真东西呢?
结果第一次参加线上活动就被镇住了。那晚讲的是岩茶的炭焙工艺,讲师是群主请来的老师傅。他不用笔笔罢,就对着自家那套茶具边操作边讲解,火候怎么把握,茶叶怎么翻动,连偶尔失误的细节都毫不避讳。有人问“为啥我家的岩茶喝起来总带点酸”,老师傅乐了:“那你得摸摸看,是不是返青了。保存的时候啊,密封这事儿真不能马虎。”这种掏心窝子的分享,在别处还真不容易听到。
从看热闹到尝出门道
在阜康茶艺学习交流圈混久了,慢慢发现这儿和别的群不太一样。没人摆专家架子,但懂行的人真不少。上周我晒出自己泡的茶汤照片,随口说了句“总觉得欠点意思”。马上有位茶友私信我:“看你用的紫砂壶,是不是最近才养?新壶吸香,换个盖碗试试。”果然,换了个普通白瓷盖碗,那茶香立刻不一样了。
这种互相点拨的氛围特别舒服。有次新来的小伙伴把金骏眉泡成了中药汤,苦得直咧嘴。老茶友们不但没笑话,反而纷纷分享自己的“黑历史”——有人说自己第一次用紫砂壶忘记温壶,有人坦白曾经把生普当熟普存了叁年。大家笑作一团,那个泡苦茶的新人也放松下来:“看来谁都不是天生就会啊。”
最让我受益的是,这里不搞那些玄乎的理论。怎么选水?群主一句话点醒好多人:“家里有啥用啥,纯净水矿泉水都行,别为这个纠结。先把冲泡手法练稳当更重要。”确实,有时候我们总想着装备要齐全,反而忘了喝茶本身。
现在每天打开手机,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群里又聊什么了。有时候是茶友晒出自家的午后茶席,有时候是讨论某个山场今年的茶叶特点。这种日积月累的浸泡,让我这个原本只分得清绿茶红茶的人,现在也能品出不同季节的铁观音,能感觉出同样普洱茶在不同年份的微妙变化。
前几天线下约茶,我带了自家存了两年的白牡丹。一位相识多年的茶友惊讶地说:“你这泡茶的手法,跟去年完全不一样了。”我笑了笑没说话,心里想着:这大概就是在阜康品茶上课群潜移默化的结果吧。不需要刻意追求,就在这一次次的品鉴、交流、实践中,慢慢找到了与茶相处最自在的方式。
其实想想,喝茶这件事本来就不该有太多条条框框。在这个圈子里,我们既认真对待每一片茶叶,又不会把喝茶弄得过于严肃。就像群主常说的那句话:“茶好不好,最后还得看喝的人开不开心。”这话简单,却道出了茶道的本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