瓦房店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车站后街的小胡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15:03:37 来源:原创内容

瓦房店火车站后街的光影

每次走出瓦房店火车站,我总会不自觉地往右拐。那里藏着一条被人们称为“车站后街”的小胡同,它像这座城市褪色的记忆边缘,与站前宽阔的柏油路形成了有趣的反差。新来的旅客行色匆匆地从出站口涌向出租车候客区,很少有人会留意这个隐蔽的入口——它太不起眼了,窄得只容两叁人并肩,两侧斑驳的墙壁上还留着二十年前的石灰涂层。

巷口第一家是个修鞋摊,老师傅在这摆了叁十多年。他说以前这条巷子可热闹了,绿皮火车轰隆隆进站时,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会把巷子挤得水泄不通。那时候巷子里有五六家小旅馆,卖茶叶蛋和豆腐脑的摊子从早到晚冒着热气。现在老师傅一边绱鞋底一边摇头:“都走啦,就剩我们这些老邻居还守着。”

往深处走十来步,有家开了四十年的理发店。红白蓝叁色的旋转灯已经褪成粉白色,玻璃门上的价目表还用毛笔写着“理发五元”。老板娘正在给老街坊刮脸,热毛巾敷上去的瞬间,顾客满足地叹了口气。她说现在来理发的多是附近的老住户,年轻人嫌这儿太旧,都去商场里的发型屋了。但老师傅的手艺是带着温度的,他知道张叔的后脑勺有处旋,李奶奶喜欢把鬓角修得齐整。

午后阳光斜斜地切进巷子,把晾衣绳上的床单照得透亮。叁五个老太太坐在马扎上择菜,她们脚边的竹筐里,嫩绿的菠菜还沾着晨露。住在巷尾的王大妈每天都会把自家种的蔬菜分给邻居,她说这条瓦房店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最宝贵的就是人情味。谁家包了饺子会挨家送一碗,下雨时总有人帮着收衣服。这种亲密在现代小区里已经很少见了。

傍晚时分,车站后街的小胡同渐渐活泛起来。放学的小孩背着书包在青石板路上追逐,炒菜的香味从各家厨房飘出来。巷子中段那家粮油店亮起暖黄的灯,老板正给晚归的顾客打酱油。装着芝麻酱的深色陶缸沿口被磨得发亮,盛散装酒的玻璃罐映着夕照。这些在超市里早已消失的场景,在这里依然日复一日地上演。

我特别喜欢看夜幕初降时的巷子。居民楼里零星亮起的灯火,与远处火车站新候车室的通明灯光形成柔和的对比。有晚归的上班族推着电动车走进来,车轮碾过石板路的声响在巷子里回荡。二楼传来电视剧的对白,夹杂着谁家教训孩子的说话声。这些细碎的生活片段,让这条不起眼的小胡同充满了烟火气。

听说这片区域已经列入改造规划,或许明年这个时候,车站后街的小胡同就会变成商业街的一部分。粮油店老板打算退休后去儿子家带孙子,理发店老板娘说也该歇歇了。只有修鞋的老师傅还在犹豫,他的工具箱里还收着好多老主顾定制的鞋楦。时代总要向前,这些承载着记忆的角落,终会留在某代人的回忆里。

当我再次走到巷口,回头望去,瓦房店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温柔。它或许陈旧,却保存着这座城市最本真的生活样貌。新车站的广播正在播报列车时刻,而这条小胡同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呼吸着,像一位安详的老人,在飞速变化的城市里守护着不变的温情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