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山品茶教室工作坊,茶艺课堂研习活动
推开木质的移门,一股清雅的茶香便扑鼻而来。这周末,我参加了朋友推荐的“黄山品茶教室工作坊,茶艺课堂研习活动”。原本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,没想到这一坐,就是整整一个下午。
工作坊的布置很雅致,原木长桌上摆放着各式茶具,从素净的白瓷盖碗到古朴的紫砂壶,每一件都透着温润的光泽。老师是位四十岁上下的女士,说话语调柔缓,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定的力量。她没有一上来就讲高深的理论,而是先给我们每人面前放了一小杯清澈的茶汤。“我们先不说是哪种茶,”她微笑着说,“大家先尝尝看,感觉一下。”
我端起杯子,学着别人的样子先闻了闻,一股清爽的、带着点嫩豆香的气息幽幽飘入鼻腔。小啜一口,舌尖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鲜醇的滋味,随后,喉间竟泛起丝丝缕缕的甘甜。“这是什么茶?真好喝。”旁边有人忍不住问。老师这才缓缓道出,这是今年谷雨前的黄山毛峰,就产自我们周边的高山茶园。她接着说,品茶的第一步,其实就是这样,用舌头和心去诚实感受,而不是急着去记住那些复杂的名称和概念。
从烫杯温壶开始的门道
正式进入茶艺课堂研习活动的实操环节,我才发现原来每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有其讲究。光是“烫杯温壶”这个准备步骤,就藏着不少心思。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解释,用沸水将所有茶具温热一遍,不仅仅是为了清洁,更是为了激发茶具本身的温度,让随后投入的茶叶能更好地舒展和散发香气。“这就好比接待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,”她打了个生动的比方,“总得先把房间收拾暖和了,客人才能住得舒服呀。”这番话,一下子就让这个步骤变得生动易懂起来。
接着是冲泡。看着老师行云流水般地高冲低斟,水流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,准确落入壶中,我们都发出轻轻的赞叹。她鼓励我们亲手试试:“别怕,泡茶这件事,手法可以学,但那份从容的心境,得靠一次次练习来养。”轮到我时,手有些抖,水注断断续续,但她并没有纠正,只是温和地说:“感受水流的温度,听着水声,你的心会慢慢静下来。”几轮下来,我似乎真的找到了一点那种专注于当下的感觉。
在这次的黄山品茶教室工作坊里,我们不仅品尝了毛峰的鲜爽,还体验了祁门红茶的馥郁。老师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细节,说她最初学茶时,老师让她反复练习注水,直到能稳定控制水流的速度和力道,这个过程枯燥,却让她真正理解了什么是“功夫”。这让我想到,喝茶或许不仅仅是品味最终的茶汤,也包括享受准备过程中的每一份专注与耐心。
窗外日头渐渐西斜,柔和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茶席上。看着杯中沉浮的茶叶,听着大家轻松的交谈,我突然觉得,这个下午收获的,远不止于泡茶的技巧。它更像是一次忙碌生活里的暂停,让感官重新变得敏锐,也让心情在茶香中缓缓沉淀下来。这间茶香袅袅的教室,仿佛成了一个暂时与外界纷扰隔绝的安宁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