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伦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叁小时通话八百元
最近朋友圈都在转一个让人揪心的消息:海伦有个初中生,为了和同学打叁小时电话,居然花掉了整整八百块钱。这数字听着就肉疼,你说现在的小孩,怎么对钱这么没概念呢?
我特意找当老师的朋友打听,她说这种事现在真不少见。那个海伦初中生用的是家长副卡,平时充游戏、买皮肤家里都睁只眼闭只眼,谁想到这次光电话费就刷出这么大窟窿。孩子事后也吓懵了,说他就是和转学去外省的朋友聊考试压力,聊着聊着忘了时间。
电话两头的故事
其实静下心来想,这事不能全怪孩子。现在初中生看着衣食无忧,可心里憋着多少我们想不到的事。隔壁王姐上初二的女儿悄悄告诉我,他们班最近流行深夜打电话诉苦——月考排名掉了要诉苦,被父母训了要诉苦,甚至因为喜欢的偶像塌房了也要抱着电话哭半小时。
那个海伦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事件,仔细想想挺心酸的。叁小时通话里,两个孩子从作业难题聊到暗恋对象,从父母不理解聊到未来梦想。这种掏心窝子的交流,在白天紧张的校园里根本找不到机会说。
但是话说回来,八百块钱对普通家庭不是小数目。听说孩子爸爸知道后,坐在阳台抽了半晚上烟。妈妈红着眼睛算账:这相当于她加班叁天的工资,够买全家人半个月的菜钱。
藏在账单背后的真相
我特意查了现在中学生通讯消费的情况,结果吓一跳。很多套餐看着便宜,可跨省长途加上夜间时段,话费像开了闸的洪水。更别说有些孩子怕被家长发现通话记录,专门开通了更贵的匿名通话服务。
那位海伦初中生的事发生后,学校悄悄做了次匿名调查。结果叁分之一学生承认有过超长通话经历,有个女孩甚至和闺蜜连续通话六小时,手机烫得能煎鸡蛋。问他们为什么非要打电话,微信聊天不也一样?孩子们说,听到真人声音的感觉,就像对方坐在身边递纸巾。
不过理解归理解,该管的还得管。现在有些家长开始和孩子签“通话协议”,比如每周固定两个小时畅聊时间,用完了就要帮做家务来换。既给了情感宣泄的出口,又教会了责任担当。
其实回头看这件事,那个为叁小时通话付出八百块的海伦初中生,何尝不是在为青春期的孤独买单?只是这笔学费,确实贵了点。或许我们该做的,不是掐断所有电话线,而是教会他们在情感需求和现实约束间找到平衡点。
昨天在小区碰到那位妈妈,她说现在每周五晚上会主动给孩子留出一小时,母子俩喝着奶茶聊闲天。孩子反而没那么热衷打电话了,因为“该说的都说完了”。你看,有时候孩子要的并不多,就是被听见的感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