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银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,学生兼职随传随到600元
这几天在学校论坛看到个挺火的帖子,标题就叫"白银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"。食堂吃饭时听见隔壁桌也在聊这个,有个男生边扒拉米饭边说:"现在兼职都这么卷了?随传随到才给六百块?"
说实话,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时也愣了下。白银学生这个说法挺新鲜,后来才琢磨明白,大概就是指我们这种普通家庭的大学生。不像"黄金阶层"那么富裕,但也不至于为温饱发愁,刚好卡在中间档。
时间换金钱的无奈选择
我们宿舍老大上周接了份家教,来回坐公交两小时,时薪算下来才四十块。昨晚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,苦笑着说了句:"咱们这些白银学生啊,不就是用时间换零花钱么。"
想想也是,现在很多同学都在找这种灵活兼职。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"学生兼职随传随到600元"这样的广告。有时候是展会临时需要引导员,有时候是商家搞活动缺人手。活儿都不固定,但要求都差不多——随时能到,随时能干活。
我室友小陈上个月接了份代驾的活儿,每天晚上七点到十点。有次他正赶论文,客户一个电话就得出门。回来时已经凌晨,还得继续挑灯夜战。问他为什么这么拼,他叹了口气:"没办法啊,想要那六百块,就得随叫随到。"
六百元背后的价值博弈
这六百块钱对大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?差不多是半个月的饭钱,或者能买两本专业书,又或者是看两场演唱会。但为了这点钱,你得把自由支配的时间打包出售。
我认识个学姐,之前接过一个"白银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"的活儿,给某个公司当临时接待。本来约好叁天工作,结果对方经常临时改时间,打乱了她整个复习计划。最后算下来,时薪可能还不如便利店打工。
现在这种学生兼职随传随到600元的模式越来越常见。商家觉得划算,学生觉得灵活。但仔细想想,这种"灵活"背后,是我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时间拆成碎片,随时准备被召唤。
班里有个女生同时打着叁份零工,手机永远保持最大音量。有次上课时她手机震动,老师刚看过去,她就条件反射般站起来要往外走——原来是被训练成随时响应召唤的习惯了。
说到这儿,我想起上学期期末的事。隔壁班小王本来约好给我们补习高数,结果考前两天突然说不能来了。问原因,是他接了个急单,对方开出双倍价格要求立即到岗。你看,在现实面前,连同学间的互助都得给"随叫随到"让路。
这种学生兼职随传随到600元的模式,渐渐改变了我们的时间观念。现在很多同学安排日程时,都会特意留出几个空档期,就像专门等着那不知何时会响起的召唤铃声。
昨天在图书馆,听见两个新生在讨论要不要接这种活。一个说:"反正闲着也是闲着,随叫随到就能赚六百,干嘛不接?"另一个反驳:"可是这样你的时间就不再完全属于自己了。"这话说得挺在理。
其实啊,每个人都在寻找平衡点。既要那六百块的生活费,又不想完全失去对时间的掌控。这种纠结,大概就是我们这些"白银学生"共同的成长烦恼吧。
现在看到"学生兼职随传随到600元"这样的广告,我都会多想想:这六百块,到底值不值得我交出对自己时间的支配权?也许不同的人,会给出不同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