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源喝茶上课群,辽品茶交流学习圈
周末午后,我端着刚泡好的龙井走进书房,茶香在阳光下袅袅升起。手机屏幕突然亮起,跳出一条新消息:“欢迎加入辽源喝茶上课群,这里既是茶室也是课堂。”
刚开始还犯嘀咕,喝茶就喝茶,怎么还上课呢?点开群聊才发现,这里每天都有老师在分享茶叶知识。上周叁晚上,群里开了场岩茶品鉴会,讲师是位武夷山茶农的儿子。他说话带着闽北口音:“你们摸摸这茶叶,是不是像蛤蟆背?”大家纷纷拍照上传自己手边的茶叶,有个大姐突然惊呼:“原来岩韵就是这种矿物质的味道!”
从茶杯到课堂的距离
说来也巧,这个辽品茶交流学习圈里藏着不少能人。上周教我辨识春茶和秋茶差异的,居然是位退休的化学老师。他用烧杯泡茶,跟我们说:“春茶氨基酸含量高,你看这茶汤多透亮。”后来我才知道,群里像他这样的专业人士还有二十多位。
最让我惊喜的是,这里的学习从来不说教。有次聊到泡茶水温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:泡绿茶要用80度水,泡普洱就得沸水冲。开茶馆的李姐发了段小视频:“你们看,茶叶在杯子里跳舞呢。”这种活生生的经验分享,比看书本有意思多了。
上个月群主组织线下茶会,我在茶香里终于见到了群里活跃的茶友们。那位总能准确说出茶叶年份的“老陈”,原来是位90后程序员。他推了推眼镜说:“辨茶和写代码一样,都要找规律。”我们围着茶席聊到深夜,从茶叶保存聊到人生百味。
现在我的茶柜越来越满,但更丰富的是对茶的理解。昨天邻居来喝茶,看着我熟练地温杯、注水、出汤,惊讶地问怎么进步这么快。我笑着点开手机:“要不要加入我们的辽源喝茶上课群?那里每天都在解锁新知识。”
茶凉了又续,就像这个群里的交流从未停歇。每当夜幕降临,手机提示音响起,就知道又到了共饮一杯茶的时间。在茶香弥漫的夜晚,我们这群爱茶的人,正用各自的方式续写着与茶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