冀州100元小胡同,邻近的冀州小巷百元游
拐进那条熟悉的巷口
冀州100元小胡同这个名字,乍一听还真有点意思。那天和朋友闲聊,说起现在一百块钱能干嘛——不够吃顿火锅,看场电影还得搭上爆米花。可偏偏在冀州老城区,这一百块能让你在小胡同里转悠大半天,尝遍地道小吃,淘到些稀奇古怪的老物件。
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两边是些有些年头的平房。卖糖画的老师傅手腕一抖,金黄的糖浆就成了振翅的蝴蝶;隔壁摊子上的芝麻烧饼刚出炉,香味能飘出半条街。我停在个卖泥人的摊前,老师傅手里捏着团泥,叁下两下就出了人形。“这都是咱们冀州的老手艺了,”他头也不抬,“现在年轻人很少学这个喽。”我花十块钱买了只小泥猴,准备带回去放书架上。
再往深处走,倒是碰见了意料之外的光景——几家新开的文创小店挤在老铺中间,卖手工皮具的姑娘正和对面修鞋的大爷唠嗑。她说租这儿比临街便宜一半还多,来逛的人反而更愿意停下脚步。这话倒是不假,我在她店里就看中了个牛皮笔记本,犹豫着没买,现在想想还挺后悔。
百元游的巧劲儿
说实话,刚开始我以为这“百元游”就是个噱头。真转起来才发现,关键在于怎么花。五块钱的杏仁茶,八块钱的驴肉火烧,十五块的手工布鞋垫……这些零零碎碎的花销加起来,居然还剩二十多在兜里。巷子尾有个卖旧书的地摊,我在那翻了半天,淘到本八十年代的冀州地方志,才花了六块钱。
这种邻近的冀州小巷百元游,妙就妙在它不端着。你去那些开发过度的古镇,随便吃个饭都得掂量掂量钱包。这儿不一样,花个十块八块就能尝到正味儿,和摊主聊高兴了,人家还可能多给你包两块糖糕。我在个卖剪纸的摊前学了怎么剪喜字,老太太教得认真,最后还送了我一对鸳鸯。
转角碰见对年轻情侣,女孩正举着手机算账:“咱刚花的烧饼五块,泥人十五,现在还剩……还能吃碗擀面皮!”男孩笑着掏钱:“这比在商场里逛一下午省多了。”确实,在商场里,一百块可能连停车带杯奶茶就没了。可在这儿,你能实实在在地触摸到这座城市的体温。
老张的剃头铺子藏在巷子中间,门脸小得差点错过。我好奇探头,他正给位大爷刮脸,手法稳得像是电影里的镜头。“十年没涨价了,还是八块,”老张说着,毛巾往热水盆里一蘸,“来这儿的多是老街坊,涨那两叁块钱,心里过意不去。”我摸摸自己刚理过的头发,没好意思说在城里发廊花的那八十。
日头偏西时,我坐在巷口的石墩上数零钱——确实花了不到一百,肚子里却装了好多故事。隔壁院子飘出炒菜的香味,几个放学的小孩追逐着跑过,惊起了墙头的麻雀。这种邻近的冀州小巷百元游,给的远不止是吃喝玩乐的满足,更像是用很小的代价,换来了与这座城市最朴素的相遇。
临走前,我又绕回去买了那个牛皮笔记本。摊主姑娘正在本子上画巷子的草图,她说要把每个摊位都记下来,“等过几年再看,肯定大变样了。”我翻开刚淘的地方志,泛黄的纸页上正好读到描述这条小巷的段落——百年来,它一直这么热闹着,只是叫卖的内容从针头线脑变成了现在的文创手作。我把书和本子一起塞进包里,心想下次得多带个朋友来,这体验,值得让更多人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