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阳那里有站小巷,当阳那条车站旁的小巷
当阳那里有站小巷,当阳那条车站旁的小巷——这名字听着就带着点儿市井烟火气。每次路过老汽车站,目光总会被那条窄窄的通道勾了去。
巷口总飘着吃食的热气。清晨六点,卖豆皮的老师傅准时支起锅,铁铲刮着锅底的刺啦声比闹钟还准。往巷子深处走十来步,有个总穿着藏青色围裙的大婶,她家的萝卜饺子炸得金黄,咬开脆壳能尝到辣椒面混着萝卜丝的鲜辣劲儿。这些吃食摊子看似随意摆着,其实都有自个儿的地盘,多年下来形成了一种不用明说的规矩。
巷子里的声与影
午后阳光斜着洒进巷道,把晾在竹竿上的衣服染成暖黄色。二楼传来麻将牌碰撞的清脆声响,夹杂着几句当阳方言的闲聊。修鞋匠老李坐在巷子拐角处,手里攥着锥子,线绳穿过皮鞋底发出有节奏的咝咝声。他在这条当阳那里有站小巷干了二十多年,见证了多少双鞋的来来去去。
巷尾那家旧书店更是有趣,老板收书全凭心情。有时你拿着品相不错的书去,他可能只肯出个叁五块;要是遇上合眼缘的旧版小说,反倒会多塞给你几张零钱。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脾气,成了街坊们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最让我惦念的是立秋那天的偶遇。傍晚时分,巷子里飘起细雨,我躲进书店的屋檐下。隔壁早餐铺的老板娘小跑着送来一把素色雨伞,轻声说:“看你常来,别淋着了。”这突如其来的善意,让我愣在原地好一会儿。在那条当阳那条车站旁的小巷,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似乎比别处要近得多。
如今城市一天天变样,高楼像春笋般冒出来。但这条当阳那里有站小巷依然固执地守在那儿,保持着它独有的节奏。或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地方,才让忙碌的人们能找到片刻喘息,尝到记忆中熟悉的滋味。
每次穿过这条巷子,都能发现新的细节——墙头新开的牵牛花,某户人家新换的窗帘,或是突然冒出来的流浪猫。这些微不足道的变化,组成了巷子独特的生命力。它不像商业街那样光鲜亮丽,却真实得让人心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