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昌那里有站小巷,南昌哪有站小巷
路灯下的脚步声
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“南昌那里有站小巷”这个说法,我愣了半天。那还是去年夏天,跟几个老南昌的朋友在绳金塔附近吃夜宵,隔壁桌一个大爷嘟囔了一句。我当时没听太清,心里还琢磨,这“站小巷”是什么意思?是有什么特别的小巷子,还是说,站在那里等人?
后来问起本地朋友,他才笑着解释。这可不是什么旅游攻略里的打卡点,说白了,就是老城区里那些不太起眼、灯光昏暗的小胡同、小弄堂。尤其是晚上,有些巷口会站着些人,大多是做点小生意,或者就是街坊邻居聚在那里聊天纳凉。“南昌哪有站小巷”这种问题,你要是去问出租车司机,他们保准能给你指几个地方,但具体是哪条街哪条巷,名字都未必有,全凭一种心照不宣的印象。
带着这份好奇,我特意找了个周末的傍晚,去老城区走了走。从中山路拐进那些纵横交错的里弄,感觉瞬间就不同了。高楼大厦的喧嚣被隔绝在外,耳边是炒菜的滋啦声、电视里的戏曲声,还有小孩子跑来跑去的笑闹。巷子很窄,两边房子的阳台几乎要挨在一起,晾晒的衣服像万国旗似的迎风摆动。走着走着,果然在几条巷子的交汇处,看到叁叁两两的人站着。
那里也没什么特别的标识,就一根老旧的路灯,散发着昏黄的光。有人靠着墙抽烟,慢悠悠地打着电话;两个阿姨拎着菜篮子,站在那儿聊得热火朝天,说的都是家长里短;还有个修自行车的师傅,摊子都快收工了,还在跟老主顾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。我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,心里忽然就明白了。这“站小巷”啊,站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点,站的是一种生活状态,是老南昌人情味儿最浓的地方。
跟一位摇着蒲扇的大爷聊起来,他说他在这巷子里住了五十多年了。“以前啊,这里更热闹,”他指着巷口,“夏天晚上,家家户户搬个竹床出来,整条巷子都是人。现在年轻人都搬去新小区啦,但我们这些老家伙,还是习惯吃完饭来这里站一站,透透气,说说话。”他的话里,有种岁月的宁静。这种地方,你在导航地图上是搜不到的,它只存在于本地人的记忆和日常里。
我又想起另一个朋友提过,有时候想打听点本地最新鲜、最接地气的事儿,比如哪家的辣椒饼做得最正宗,或者哪个老师傅修鞋手艺好,去问“南昌那里有站小巷”的地方,准能得到答案。那里就像一个天然的社区信息交流站,流淌着这座城市最真实的脉搏。
天色渐渐暗下来,路灯更亮了,把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我又在附近转了几条相似的巷子,情况都差不多。人们在这里短暂停留,交换信息,分享见闻,或者就只是发会儿呆。它不像商业街那样目的明确,也不像公园那样规划整齐,它有点杂乱,却充满了生机。这种独特的市井画面,恐怕是任何现代化广场都无法复制的。
离开的时候,我回头又看了一眼那片温暖的灯光和晃动的人影。或许有一天,这些小巷会因为城市发展而改变模样,但这种围绕着“站小巷”形成的、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,会一直留在很多南昌人的记忆里,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