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节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车站近旁的小巷
巷口飘来的烟火气
每次走出毕节火车站,目光总会被对面那片低矮的屋檐吸引。说真的,比起站前广场的宽阔整齐,我更喜欢一头扎进那条叫不出名字的小巷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蹲着打盹的花猫,晾衣绳上挂着的衬衫还在滴水,空气里飘着菜籽油的香气——这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样子。
卖炸洋芋的大婶系着洗褪色的围裙,油锅滋滋作响。她认得常来的老街坊,“多放点折耳根?”这句话每天要重复上百遍。往里走几步,修鞋匠老陈的摊子支在电线杆下面,工具箱里每件家伙都磨得锃亮。他在这条车站近旁的小巷住了叁十年,说起每块石板的来历都像在说自家孩子的趣事。
巷子中段有家旧书店,老板总在躺椅上摇蒲扇。店里最显眼的位置摆着泛黄的《毕节地方志》,书页间还夹着二十年前的火车票。偶尔有赶车的旅客进来问路,老板会摘下老花镜,慢悠悠地走到门口比划:“顺着巷子到底左拐,看见红砖楼就往右……”
在时光的褶皱里
下雨的时候,毕节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会变成另一番光景。雨水顺着黑瓦往下淌,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。这时候巷子里反而更热闹了,躲雨的人们挤在屋檐下,互相递支烟就能聊上半天。隔壁小旅馆的老板娘会搬出板凳,招呼等车的旅客进来歇脚。
黄昏是巷子最动人的时刻。夕阳把西边的云彩染成橘红色,光影斜斜地切过斑驳的砖墙。放学归来的孩子们追逐着跑过巷口,书包在背后一跳一跳的。家家户户窗口陆续亮起灯火,炒菜声、电视声、说笑声交织成温暖的夜曲。这时若站在巷尾往回看,会发现车站近旁的小巷像条时光隧道,这头连着市井烟火,那头通向远方。
深夜的巷口总守着个烤红薯的大爷。他的铁桶炉子冒着白汽,甜香能飘出很远。赶末班车的旅客常会买上一个,捧着热乎乎的红薯匆匆奔向车站。大爷说最喜欢看这样的场景:“人们从我的炉子前经过,带着暖意踏上旅程。”这话朴实,却道尽了这条小巷存在的意义。
其实仔细想想,这样的巷子在每个城市火车站周边都能找到。它们像是巨大交通枢纽的毛细血管,承担着最平凡也最不可或缺的功能。在这里花五块钱能补鞋底,十块钱能吃碗粉,二十块能理个发——对于奔波在路上的人们来说,这些刚刚好。
如今新建的高铁站越来越气派,但不知为何,我依然怀念这种藏在车站对面的小巷子。或许因为它让我们在匆忙赶路时,还能触摸到生活原本的温度。当火车鸣笛声穿过低矮的屋檐,当行李箱轮子碾过湿润的青石板,这条巷子就永远活在了旅人的记忆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