泸州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泸州周边叁百元的感情
老街的茶馆里总飘着些闲话。那天下午,我正喝着八块钱一盅的茉莉花茶,隔壁桌两位头发花白的大爷压低了声音,可那词儿还是顺着风溜进了耳朵:“现在泸州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不稀奇喽。”
我当时就愣住了。叁百块?在城里高档餐厅吃顿饭都不够。可转念一想,这话里似乎藏着某种我这种常年待在写字楼里的人无法理解的逻辑。
巷子深处的烟火
带着这份好奇,我走进了那些地图上不太标注的老巷。巷口修鞋的李师傅告诉我,他媳妇就是十年前“这么认识的”。他指了指斜对面那家小面馆:“那时候我俩都在外面打工,回来相了个亲,在她家面馆吃了顿饭,花了不到一百。后来每次约会,也就是江边走走,买点小吃。”
“那叁百块是怎么回事?”我问。
李师傅笑了,露出被烟熏黄的牙:“现在嘛,年轻人见面,吃个饭看个电影,差不多就是这个数。成了,就是一段泸州周边叁百元的感情;不成,就当交个朋友。”
这话说得朴实,却让我品出了点意思。在那些光鲜亮丽的都市爱情故事之外,原来还存在着这样实在的交往方式。
江边的遇见
黄昏时分,我走到长江边。码头上,一对年轻情侣正分食着一盒五块钱的炸土豆。女孩笑得眼睛弯弯,男孩细心地帮她擦掉嘴角的辣椒面。
和他们聊起来才知道,两人都在附近的工厂上班。“我们厂里双职工好多都这样,”男孩有些不好意思,“休息日一起去城里逛逛,看看免费的展览,最奢侈就是去吃个自助餐,一人六十八。”女孩接话:“把钱攒下来,以后在城里付个首付。”
江风吹动着她的刘海,那种对未来的笃定,让我忽然明白了什么。原来,泸州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说的不是价格,而是一种量入为出的智慧,是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的清醒。
这种感情不玩虚的,今天看了电影,明天就不必硬要去高级西餐厅;这个月买了新手机,下个月看电影就选早场特价。一切都是商量着来,谁也不会打肿脸充胖子。
另一种活法
晚上回到酒店,我刷着朋友圈,看到大学同学又在晒情人节收到的限量款包包。而脑海里却反复浮现茶馆大爷的话、修鞋师傅的笑、江边那对情侣分食炸土豆的画面。
也许在很多人看来,这种泸州周边叁百元的感情太过现实,少了些浪漫。可细想想,浪漫到底是什么呢?是透支信用卡换来的烛光晚餐,还是两个人同心协力为一个小目标共同努力?
我想起修鞋师傅说的话:“我们那会儿,一辆自行车就把媳妇娶回家了。现在要求高了点,但道理还是一样的——看的是人实在不实在,日子能不能过得起来。”
夜深了,我站在窗前看着泸州的灯火。这座城市和它的感情一样,不那么喧嚣耀眼,却自有一种扎实的温度。那些被称为泸州附近300块钱的爱情的故事,或许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——不计较付出了多少,只在意相伴走多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