汾阳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校园后巷品茶时光
午后四点的钟声刚敲过,汾阳女子学院后街的茶馆便开始热闹起来。木质窗棂滤过斜阳,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。穿校服的女孩叁叁两两坐在藤椅里,白瓷杯沿升起袅袅茶烟,混着书包上挂件的清脆碰撞声。
老板娘系着靛蓝围裙在柜台后沏茶,手腕起落间自有韵律。“茉莉香片要趁热”,她常这么对新生说,像在传授某种心照不宣的仪式。的确,在这条不足百米的巷弄里,喝茶早不只是解渴那么简单。
茶香里的四季流转
春天她们喝明前龙井,看嫩芽在玻璃杯里舒展成小旗帜;盛夏换成薄荷凉茶,吸管搅动冰块发出叮当响;秋深时捧桂花乌龙,偶尔有金桂落在摊开的书页上;等到冬日,双手围住煨着普洱的小泥炉,连指节都熏得暖融融的。总有人说,在校园后巷品茶时光里,能尝到时间的味道。
戴圆框眼镜的文学社社长偏爱角落位置。她总带着盖碗来,说紫砂壶养了叁年,现在注入清水都能漾出茶韵。有次她指着墙角的爬山虎告诉我:“你看这些叶子,像不像茶汤里浮沉的碧螺春?”后来很多年,每当看见类似的绿意,我总会想起那个浸在茶香里的黄昏。
茶杯中的浮生百态
临窗的圆桌常围着毕业班的学姐。她们用长柄勺分食茶冻,聊实习单位的咖啡机,也聊论文导师紧锁的眉头。青瓷壶里的铁观音续过叁道水,话题从未来规划渐渐变成“以后还能不能这样喝茶”。有人把玩着杯沿轻声说:“或许汾阳女子学院后街喝茶的日子,会成为我们最柔软的念想。”
最有趣是期末周的情形。整条巷子突然安静下来,女孩们带着复习资料占满所有座位。红茶里加倍放糖,提神用的苦丁茶突然畅销。偶尔能听见压抑的惊呼:“茶凉了都没发觉...”这时老板娘会默不作声地递上新沏的热茶,像给战场运送弹药。
去年银杏黄时,巷口新开了连锁奶茶店。彩灯招牌亮到深夜,可总有人宁愿等在老茶馆门外。穿化学实验服的学妹说得妙:“珍珠奶茶是解压,但在这里,你喝的是停顿。”她晃着公道杯里金黄的汤色,“就像实验中的空白对照组。”
暮色渐浓时,茶馆亮起绢丝灯笼。有个女孩始终独自坐着,面前摊开考研英语。她每周叁固定来喝大红袍,临走前总会仔细擦拭杯沿。直到某天听她和老板娘道别,说是考回了家乡的学校。“会在南方的雨季怀念北方的茶香吧”,她笑着推门而去,风铃晃出一串清音。
如今巷子里的爬山虎绿了又黄,总有人带着故事而来,捧着温热的记忆离开。或许正如那个雨夜,误入茶馆的旅人感叹的:你们这儿的茶,喝起来像慢镜头里的青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