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山约附近学生100一次,白山学生约附近100一次
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个挺有意思的帖子,标题写着“白山约附近学生100一次”,底下评论区热闹得像赶集似的。我划拉着手机屏幕,心里直犯嘀咕:这年头怎么连约人都明码标价了?
正好周末要去白山那边办点事,索性顺道打听打听。坐在公交车上晃悠的时候,我盯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校门,突然发现个细节——那个标题里其实藏着文字游戏。“白山学生约附近100一次”把词序调换后,意思居然变得正经多了。
事情原来是这样的
拐进学校后街那家打印店,老板边给我装订资料边唠嗑:“你说那些帖子啊?就是学生自发组织的自习打卡群嘛!”他顺手翻开微信群给我看,里头正在接龙报名周末自习室,“每个人交100块押金,坚持来自习五次就全额退还,这不就是白山约附近学生100一次嘛。”
隔壁桌有个戴眼镜的女生抬起头插话:“我们这学期组了考研冲刺队,也是按这个规矩来。谁要是偷懒缺席,押金就变成团队的奶茶基金。”她说着指了指墙角那堆空奶茶杯,“现在大家都抢着来占座,比在宿舍躺着刷手机强多了。”
我翻着他们桌上传阅的签到本,突然意识到这种带着趣味性的约定,反而比严肃的规章制度更管用。那个“白山学生约附近100一次”的运作模式,本质上是在用轻量的承诺机制对抗拖延症。
正在记账的班长给我算了笔账:这学期用这种方式,班级平均出勤率提高了叁成。有次下暴雨,居然还有十几个同学打着伞来教室,就为了保住连续打卡的记录。
回家的路上我还在琢磨,这种带着谐音梗的约定能流行起来,或许是因为它把枯燥的自律变成了好玩的游戏。就像小时候我们打赌背课文,输的人要请客吃冰棍,现在不过是把赌注换成了百元押金而已。
路过校门口布告栏时,我又瞥见好几张类似的海报。“周末徒步群缺2人”“英语角长期招新”,都在用这种押金制来确保参与度。看来“白山约附近学生100一次”已经成了年轻人之间心照不宣的暗号。
晚上和表弟视频时说起这事,他在那头笑得直拍桌子:“我们实验室更绝,迟到的人要往罐子里投币,期末用这钱去吃火锅。”看来这种带着小惩大诫意味的约定,正在成为年轻人自我监督的新方式。
临睡前我刷到最初那条朋友圈的更新,发帖人晒出了本学期第20次自习打卡的照片。窗台上的多肉植物都长高了不少,映着桌角那盏温暖的台灯。